1-2

五代 越窯青瓷碗
高6公分,口徑17公分,底徑8公分

台灣海峽打撈品。敞口斜腹,碗底寬闊,環形圈足低矮,著地處較寬,外底心修整成硬幣狀小鏡面。通體施不透明青釉,圈足內亦有釉,由於長期浸泡海水,釉色偏淡。內碗心留有一圈十二個墊燒泥痕,近圈足處的器壁有貝類沾黏的痕跡,為碗心支釘疊燒而成,是五代至北宋初期的燒作方法。

類似的作品,可見於浙江寺龍口越窯窯址 ,以及日本國分寺遺跡 、東南亞、中近東等地,從伴隨出土遺物比照紀年墓出土實例,認為約流行於九世紀後半至十世紀中期。臺灣歷史博物館發掘澎湖中屯遺址出土品中,亦有與本件相似之越窯系青瓷碗,可以略窺越窯青瓷作為中國早期外銷瓷之風貌 。(陳宜君、金恩慶)

參考書目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寺龍口越窯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 橿原考古學研究所編,《貿易陶磁-奈良. 平安の中國陶磁 》(東京:臨川書店,1993)。
  • 謝明良,〈臺灣海域發現的越窯系青瓷及相關問題〉,《臺灣史研究》,12卷1期,2005。

回展覽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