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北宋 華南地區青瓷注子   
高18.5公分,底徑7公分

傳西沙群島北礁打撈品。撇口長頸,斜肩鼓腹,底部切削略呈臥足狀。肩部置一流嘴,與流嘴對稱的位置,自口緣處至肩部貼附寬平帶狀曲把,扁帶狀曲把從口沿下降至肩腹之間,上飾以三道平行直條紋。口沿有兩周弦紋,肩頸間施以三周弦紋,肩部刻劃篦劃水波紋,鼓腹上方刻劃寫意花卉紋。外器壁施青色透明釉,但施釉不及外底,海水侵蝕嚴重,釉色淡化,器表還留有貝類附著之痕跡。

唐代已稱此類用器為注子,唐人李匡義《資暇集》說:「元和(西元805年起)初,酌酒用樽杓,居無何……稍用注子……目之曰偏提,論者亦利其便。」 注子又稱偏提、水注,常與溫碗搭配,作為酒器或飲茶注水之用。本展品為北宋常見器形,從肩腹部劃花紋及與胎釉特徵,推定為北宋時代華南地區的作品。(陳宜君、金恩慶)

參考書目

  • 藝文印書館編,《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

回展覽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