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景德鎮窯青白瓷碗
高4.2公分,口徑11.5公分,底徑3.5公分
敞口,器身斜直向下收束,線條銳利,器壁極薄,底足窄小,形如倒置的斗笠帽。圈足低矮,外底心沒有施釉,可看出墊餅支撐的燒造痕跡。除外底心不施釉外,通體施罩青白釉,釉色白中帶淡青綠,外壁素面無紋,碗內壁有以劃花修飾的兩朵花卉及水波狀紋。類似作品曾於1981年發掘之南宋高宗建炎元年(西元1127年)江西婺源縣張氏墓出土 ,據此推測本展品的年代可上溯至北宋時期。類似造型的作品,遲至南宋寧宗慶元六年(西元1200年)江西婺源縣汪賡墓還可見到 。
青白瓷釉色介於青白兩者之間,青中有白,白中顯青,與青白玉近似,一般又被習慣稱為「影青」,宋代時如江西景德鎮窯,以及浙江、安徽、湖南、廣西、福建等地窯址均有生產,產品造型豐富,如日常用品的碗、盤、碟、文房用具、祭器、與宗教造像等。當時並遠銷外國如日本、韓國、東南亞,甚至中東地區 ,青白瓷如玉一般輕盈的質感,如作為茶碗(盞)使用不僅展現風雅,更能襯托茶色。(陳宜君、張敬昕)
參考書目
- 彭適凡編,《宋元紀年青白瓷》(香港:莊萬里文化基金會,1998)。
- 中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編,《中國陶瓷全集16‧宋元青白瓷》(京都:美乃美,19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