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至元 景德鎮窯系青白瓷碗
高5.5公分,口徑15公分,底徑4公分
口沿一圈無釉,弧腹,微向外翻敞。除口沿外,通體施罩青白釉,釉色白中略泛天青,有開片裂紋。碗身與底足則施罩滿釉。碗外壁素面無紋,內壁為陶範壓印印花裝飾,一圈弦紋下壓印蓮花蓮葉紋,碗內底心亦有蓮紋。1963年出土的元至正八年(西元1348年)江西撫州市傅希岩墓 ,有一青白瓷花卉紋碗,其器形、釉色與本展品頗為類似。
本展品採用「覆燒」技法,口沿無釉,稱為「芒口」。「覆燒」技法於北宋中期河北定窯已可見到,而宋代江西景德鎮等南方窯址亦廣泛運用此種技法。「覆燒」即是在燒造時將碗口倒覆,搭在支圈形的窯具上組合燒造,為了避免青白釉沾黏窯具,因此造成口沿一圈無釉的「芒口」現象。 此種燒造法較能節省窯爐空間,達到提高產量的效果。本展品具有覆燒芒口及陶範壓印花紋之特徵,常出現於受江西景德鎮窯生產方式影響的青白瓷窯址,以浙江、福建等沿海或地區性窯址為多,而釉色與胎土則隨區域而略微不同。(陳宜君、張敬昕)
參考書目
- 程應麟、彭適凡,〈江西撫州發現元代合葬墓〉,《考古》,1964年7月。
- 馮先銘,《馮先銘中國古陶瓷論文集》(香港:兩木出版社,19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