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建窯黑釉兔毫盞
高6.5公分,口徑11.5公分,底徑3.7公分
敞沿束口,內沿下有一道凸邊,弧腹深底,圈足厚實。內外施罩亮澤黑釉,外器壁釉不及底,盞外近底處有垂釉和滴珠。口沿露胎處呈鐵紅色,外器壁與圈足露胎處呈深褐色。釉色變化豐富,黑釉中顯露如棕黃色或鐵鏽色調的毫狀流紋,形如兔毫,此即建窯著名的「黑釉兔毫盞」。
建窯是宋代著名黑釉瓷窯之一,遺址在今福建建陽縣水吉鎮。根據遺址發掘資料,建窯創燒於晚唐時期,晚唐至北宋初期以生產青釉瓷器為主,黑釉器最早見於庵尾山窯址的最上層,年代可能早自五代或北宋初期 。至於建窯蘆花坪等窯址所出土兔毫文等帶變化的黑釉,始燒年代為何?目前雖然沒有確定為北宋紀年墓葬的出土品以茲輔證,但是根據蔡襄於北宋皇佑年間(西元1049-1053年)進呈仁宗的《茶錄》<茶盞>紀錄:「茶白色,宜黑盞,建安新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燲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推測建窯於皇佑年間或稍早時期開始燒造這類適於鬥茶的黑釉兔毫盞,其相對年代大約是在十一世紀中期。此股風潮流行至南宋不衰,如江蘇江蘇江浦南宋慶元元年至五年(西元1195-1199年)張同之夫婦墓也出土了典型的建窯兔毫黑釉盞 。
宋人喜愛建窯茶盞,眾多詩文如徽宗《大觀茶論》「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茶采色也」,北宋黃庭堅(西元1045-1105年)詩「兔褐金絲寶盌,松風蟹眼新湯」、南宋陸游(西元1125-1210年)詩「墨試小螺看鬥硯,茶分細乳翫毫杯」,所吟詠的都是與本展品相似的建窯兔毫盞。以動物紋理類比陶瓷釉色的陶瓷鑑賞觀,反映了宋人崇尚天真自然的美學觀。(陳宜君、王淑津)
參考書目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建窯考古隊,〈福建建陽縣水吉窯遺址1991-1992年度發掘簡報〉《考古》1995年2月。
- 南京市博物館,〈江浦黃悅嶺南宋張同之夫婦墓〉,《文物》1973年4期,頁64圖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