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建窯黑釉盞
高6公分,口徑12.5公分,底徑4公分
敞沿束口,內沿下有一道凸邊,盞內外上半部氧化,呈鐵紅色,黑褐色釉具玻璃光澤及流動感,毫芒紋路清晰。福建建陽縣建窯營長墘窯、白馬前窯窯址,以及浦城縣仙陽南宋墓 ,均曾出土類似作品。
建窯茶盞造型特殊之處,在口沿內壁以下約一厘米左右之處,內收一隕,形成一道較寬的凸邊,這是為適應宋代鬥茶風俗而特別設計的。依據蔡襄《茶錄》等茶書的記載,點茶注湯雖不超過盞的四至六分,但在點茶注湯、迴旋擊拂時,勢必產生一種離心力,使茶湯外溢,漫出盞外,破壞茶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作出這道凸邊,使注水時不易滲露,並作為接唇線以便飲用 。
黑釉盞作為飲茶器皿,在宋元茶道中很受重視。現存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傳南宋劉松年的《補衲圖》,畫面後方僧僕忙碌準備的飲茶道具中,就包括了兩只倒置的黑釉盞。不只是在中國,黑釉建盞與宋元茶道,也隨著留學中國居住浙江、安徽一帶天目山禪寺的日本禪僧,一起傳入日本,「天目」在日本茶道中逐漸成為建盞器形茶碗的廣義代名詞 。天目轉寫為英文〝Temmoku〞,亦成為西方陶瓷學界對中國這類黑釉瓷器的一個專門術語。(陳宜君、王淑津)
參考書目
- 陳寅龍等,〈浦城宋墓清理簡報〉,《福建文博》,1990年2月。
- 福建省博物館等,《唐物天目︰福建省建窯出土天目と日本伝世の天目》(熱海:MOA美術館,1994),頁291。
- 西田宏子等編著,《天目》(東京:平凡社,1999),頁116-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