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北宋 建盞鷓鴣斑破片
長7.5公分,寬3.5公分

褐胎,內外器壁施罩黑色釉,外壁施釉不及底,內壁黑釉面上施加不太規則的白色的乳濁釉,呈橢圓形斑點,手摸之感覺有明顯凸起。圈足底部留有一道「/」殘跡,疑似「供御」銘殘留的陰刻筆劃(參見展品6-1)。

本展品的製作與裝飾特徵近似展品6-1,亦被推測可能是文獻中的「鷓鴣斑」茶盞。兩件標本都略帶瑕疵,但燒製溫度與結果稍有不同。根據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的分析報告顯示,北宋鷓鴣斑黑釉瓷胎是一種利用含Fe2O3和一定量K2O為原料配製成的,Fe2O3含量約在6%~8%的範圍,故在強還原氣氛下燒成呈現黑色。白色鷓鴣斑點則為含Fe2O3量低(1%左右)的灰-鹼釉。白色斑點釉的成分是一般的白色鈣-鹼釉,白釉含鉀量較高(4.5%),故黏度高,不易在高溫下流動,故斑點周界比較清晰。白釉斑點妝點的方法,是用毛筆將白釉點在黑釉表面,釉點較厚 。(陳宜君、王淑津)

參考書目

  • 張志剛等,〈宋鷓鴣斑建盞〉,《古陶瓷科學技術3 國際討論會論文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5),頁130。

回展覽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