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邊光彰稱呼我為"先生",其實我們間並無師生關係。他是一個雕刻家,我是對藝術作品作評論的人,立場雖異,但同是參與現代美術的夥伴。我在1970年代中間,經人介紹認識他。當時他曾屢次出國旅遊,增加見識,頗有雌伏待發之勢。因之,我勸他開個展發表作品,並代勞做作品的推薦。因此緣故,繼後他有創作,必定請我批評指教,敘述感想。如此經30年的記錄,就是整理在Mitsuaki Tanabe網路上的拙文。 田邊於1987年,在韓國國立首爾現代美術館庭園內設置的"穀粒"作品開始,對稻作的起源問題寄莫大的關心,更對野生稻燃起極大的探求心。不久,他和抱有此種遺傳學上貴重資源的野生稻將會因在人為人災消滅的危機感的少壯農學家佐藤一郎博士,聯合提倡"野生稻的自生地保育"觀念,並把其理念附托於"穀粒"的造型化,作為一貫的創作風格到現在。在他的創作過程中,下面的兩點,我給與高度的評價。
- 促進藝術與科學相互連繫的實踐。這兩種分野的結合與強化是繼20世紀的重要課題。2006年8月,倫敦大學的科學史.哲學科的阿塞.密勒教授,曾經在東京大學舉辦的"次世紀文化研討會"演講中強調該兩分野的共同作業與緊密化。田邊應是夙就把該概念付之實踐的少數藝術家。
- 藝術領域引進最新科技的成果,開拓新表現法。田邊的製作積極採用不鏽鋼材料的壓延.鑄造.切削的技術成果。特別是利用鑄造的"穀粒"造型,親自操作Arc Air Gouging (電弧氣吹切割) 的技法。應用此種創試而產生的新表現,一定會在很多分野的次世代帶給啟發性的典範。
在3000度攝氏以上的高熱,金屬切削飛散的技法,必須配合旺盛的體力與集中力。三年前,有機會和田邊閒聊時,他曾提及希望自己的體力氣力均能勝任時挑戰這種技法。當時他也談及不鏽鋼業長期不景氣後開始回復的事情。我即時給他承諾協助實現他的願望,願盡微力幫忙,就是保證提供所需最起碼的費用。
問題是這樣的作品要裝飾在那裏?(田邊的用語不是"裝飾",而是"提案";現代美術家的他,作品不是裝飾品,而是第一義上是理念的表明)。就此問題上,田邊和我曾一致決定"贈送作品的對象是臺灣"。理由是,臺灣曾經有野生稻的自生,而現在也在做野生稻群落的回復努力中。雖然涉及私事,我個人每次看到田邊"穀粒"的創作品,都會想起太平洋戰爭末期個人在臺灣就讀臺北帝國大學豫科時,和學友一起分住農家,從事幫忙水稻收割作業的往事。那個時候的體驗,讓我深深體會"粒粒皆辛苦"的意涵。爾來經歷60多載的今天,看到切割瘢痕累累的田邊的"穀粒"作品,讓我深切的想及把它當作稻作辛苦的歷史的開端,奉獻給緬懷的臺灣土地。端初做為供物,不是單為懷念舊情,而是做遙祭洋洋廣闊的未來。
想及於此,我很快與臺北帝大豫科時期以來的親友賴春和兄連絡,告訴他我的心情,並托他介紹可能會接受此作品的單位。賴兄很快就和造形作家的千金純純小姐,認為國立臺灣美術館是最適宜的場所,並承勞駕到臺中交涉,獲得該館同意作田邊光彰展與捐贈展示作品的榮幸。賴兄的回信,我至今仍珍藏在身邊。
田邊與我,其後曾訪問該美術館兩次,做展示前的商量。雖然在這期間,有館長的異動,現任館長薛保瑕女士,對已定的計畫沒有做任何變更。不但如此,在第二次拜訪研商時,薛館長還親自對展示位置與方法做建言,給我們諸多幫助;如展示場所選廣闊的大廳,並為了增加迫力,建議雕刻作品以外,另加一點創作等。這個追加的作品就是日後決定要寄贈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的"畫"(Drawing)。這個薛館長的建言,激起田邊氏的感奮,為了該創作的構想製作,乃再多花若干的時間。
另外一方面,我等到展覽會會期的擇定,把寄贈該作品的首尾經過,向臺灣與日本的兩蘭香會會長報告,並告知想用"蘭香會有志會員"的匿名捐贈,獲兩會長的諒解。這是日本蘭香會在解散之前的事。
這個時候,田邊的追加作品已告完成。作品具有優異的迫力,足以回應薛館長的期許。精細且具活力的描線,佈滿作品的四周,迫力感令人觀為嘆止,恰與雕刻作品成好一對。
我把作品捐贈的經過逐一告知賴春和先生,如此,我的內心對順利進展的事情得以心安理得的感念,但同時也發現捐贈人名義的難題,因為捐贈的對象均屬國立的機構,如果使用匿明捐贈,是否會很失禮?想及於此,難免有深刻的煩悶。我到底怎麼做較好?幸虧賴先生了解我的心情,乃在前次蘭香會新年會的席上,提議以臺灣蘭香會的名義捐贈,並獲出席會友的同意。田邊和我,對臺灣蘭香會的授權(authorize)非常感激,並引為自傲(開幕典禮的致辭另付)。
還有,際此展覽會及作品捐贈時,田邊與我個人擬提議的是,曾經失去野生稻自生地的臺灣,應該整理必要的知識.技術.實驗場所,使成功復原野生稻群落,在國際社會上能把握住自然回復的主導權。由於過去的濫開發,失去自生地的東南亞各國,現在亦開始反省。又聞澳洲亦開始把野生稻做為新的資源(野鳥與野生動物繁殖所需的飼料),著手育成其群落。
在此殷切期待,臺灣能夠提供這些國家所需的Know how(新技術)的新世代人的出現。
作者:蘭香會 野村太郎 先生
譯者:臺大農藝系名譽教授 賴光隆
★野村太郎 先生簡歷
1927年(昭和2年)生於日本東京。四歲時隨在船公司工作的父親移往臺灣。從基隆中學考入臺北帝國大學豫科文科肄業二年。轉入日本武藏高等學校文乙,畢業該校。進入東京大學德國文學科,因學費不繼,中途輟學。在翻譯、美術研究分野積業績,1967年擔任法政大學教授,多摩美術大學講師。詩人草野心平主持的詩誌"歷程"同人。主持人逝世後退出。年屆退休後參加國際美術評論家連盟(AICA)的日本會員,從事美術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