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
伊能嘉矩的宜蘭研究
|
|
一八九五年九月,與伊能嘉矩一同創立「臺灣人類學會」的田代安定被派遣至宜蘭調查。田代的這趟宜蘭之行,給了伊能前往宜蘭調查的啟發,並且提供了有關當地的「熟蕃」與「熟蕃」生蕃狀況的調查記錄。一八九六年九月二十三日至十月二十二日間,伊能嘉矩便與多田綱介、粟野傳之丞一同進行宜蘭方面平埔族的實查,留下了調查日記《貂山冷水》,以及收錄伊能採訪平埔族與漢人的問答筆記、便條等資料,在《東京人類學會雜誌》上發表以〈臺灣通信〉為名的田野記錄文章以及其他論文。
|
熟蕃資料.貂山冷水.志料
|
|
.熟蕃資料: |
|
包括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進行的熟蕃調查報告,其中包括伊能嘉矩1896年宜蘭調查地圖速寫筆記。 |
.貂山冷水: |
|
一八九六年九月底至十月間,與多田綱介、粟野傳之丞一同調查臺灣東北地方基隆、宜蘭的平埔族。
|
.志料: |
|
一八九六年十月調查宜蘭、基隆、三貂等地時的筆談資料。
|
|
原住民研究
|
|
伊能嘉矩早在來臺之時,便立下了進行臺灣原住民研究的宏大志向。我們更可以從伊能文庫中的一張《蕃人研究標準》,看到伊能嘉矩對於臺灣原住民研究的全面性構想。一八九六年起,伊能便經常赴各地進行調查,其中包括一次奉臺灣總督府之命、幾乎踏遍全島的調查旅行。這次調查的報告書便是有名的《臺灣蕃人事情》。
他在從事調查旅行時,大多隨時撰寫日記,在各地蒐集資料並抄錄地方志書,訪問當地的耆老、官吏。他閱讀清代的文獻,以及總督府的檔案。結合實地調查與文獻資料,伊能完成了數百篇有關臺灣原住民的田野筆記、研究文章,以及《臺灣蕃政志》、《理蕃志稿》等著書。
|
首次臺灣原住民分類
|
|
伊能嘉矩在臺灣原住民研究上的重要貢獻之一,便是他首度提出了臺灣原住民的分類體系。一八九八年,伊能嘉矩在《東京人類學會雜誌》上發表了〈臺灣通信(第22回):臺灣各蕃族的分佈〉一文,提出臺灣原住民的分類系統表,將臺灣的原住民分為「四群八族十一部」,並且進一步說明各族的分佈區域與文化特質。其中的平埔族分類,他在一八九九年、一九○○年又有兩次修正。伊能嘉矩所建立的臺灣原住民分類體系,在歷經若干修正之後,被一直沿用到今日。
|
歷史與民俗研究
|
|
大約在一九○○年開始,伊能嘉矩開始逐漸轉向研究臺灣歷史與漢人民俗。一九○○年「臺灣慣習研究會」、一九○一年「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成立之後,調查整理臺灣的歷史與舊慣,成為伊能的重要工作。他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蒐集、抄錄文字史料;跟隨原臺灣巡撫劉銘傳的師爺李少丞研究清國制度,以及在臺灣的西班牙宣教師研究十七世紀西班牙佔領臺灣北部時代的歷史,並且開始大量發表有關漢人歷史與民俗的文章。一九○一年《臺灣慣習記事》發刊後,伊能是更重要的執筆者。他的臺灣歷史或漢人民俗研究,範圍廣泛、研究文章眾多,相關著書更有十餘冊之多。特別是於伊能死後出版的《臺灣文化志》,更被認為是清代臺灣史的頂峰之作。
|
《臺灣慣習記事》
|
|
為了調查研究臺灣的「舊慣」,臺灣總督府設立「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並以民間團體的形式,組織「臺灣慣習研究會」,伊能嘉矩擔任此會幹事,並且在機關誌《臺灣慣習記事》發表許多有關臺灣漢人歷史風俗習慣的文章。
|
《蕃情研究會誌》
|
|
一八九八年,臺灣總督府的官僚與對臺灣原住民、山地有興趣的民間人士組成「蕃情研究會」,伊能嘉矩擔任該會的調查委員,並在其機關誌《蕃情研究會誌》發表有關臺灣原住民調查研究的文章。
從一八九六年起,伊能便經常赴各地從事田野調查,訪問當地耆老、首長,然後蒐集舊籍中的相關記載加以補充比對,結合實地調查與文字資料,撰寫研究論文。原住民研究之外,伊能也將著述工作延伸到臺灣歷史與臺灣漢人民俗的研究,頻繁地在雜誌發表其臺灣研究的文章,並出版了大量的著作。
|
《臺灣文化志》
|
|
《臺灣文化志》是一部伊能嘉矩為後人所熟知的巨著。他在一九○六年回到日本的故鄉遠野之後,受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的委託,撰寫預備作為《新臺灣史》之〈前紀〉的《清朝治下?臺灣》。因此,除了致力於訪查鄉土史資料與訪查之外,便充分利用時間致力於寫作這部架構龐大的臺灣史,甚至為了躲避遠野地方的寒冬而避居溫暖之地從事寫作。然而,伊能傾注了畢生心力所完成的原稿,還來不及出版,就不幸在一九二五年因病過世。以後,在板澤武雄與柳田國男奔走下,將這部龐大的遺著題為《臺灣文化志》,分為上、中、下三卷,於一九二八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