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是中國戲曲發展醇熟,到達極度精緻且最富表現力的劇種。也因此傳習不易,創作尤難;雖盛行於嘉靖、萬曆與清初,一時名作名家迭出。道光、咸豐間徽班融合崑腔與皮簧諸腔,創為平劇,因其平易,且受帝室喜愛而大為流行。崑劇因此逐漸式微。民國之後,傳統的文人社會解體,崑劇更屢屢有廣陵散絕之虞。

崑劇雖然已獲聯合國登錄為非物質世界文化遺產;白先勇等有心人士卻認為除非崑曲能夠以戲劇的型態經常演出,讓當代的觀眾喜愛欣賞,則此一劇種不算真正存活,遑論發揚光大了。因此他邀集了臺港的戲曲專家,搭配了嶄新的編劇理念,靈活的舞臺製作,雅緻的服裝設計,更巧妙的運用了書法、繪畫、舞蹈,甚至古琴等名家的藝術表現,加上打破劇團體制,安排國寶級的資深演員來傳藝予青春方盛的資淺演員,綜合融匯為一種保存古典文化的雅緻,卻又鮮活生動的切近當代觀眾觀感的新美學。

在此新美學的嘗試下,《青春版牡丹亭》演出遍及台港、大陸各地,以至歐洲美國,盛況空前,已近兩百場。重新整編的《玉簪記》在兩岸的演出亦大受歡迎,一票難求。在白先勇新美學的團隊中許培鴻的攝影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他的參與不但見證了這一崑曲新美學的誕生;本身就是崑曲新美學的一種見微知著的絕佳表現。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指導教授: 臺大特聘講座白先勇教授 | 中國文學系臺灣文學所柯慶明教授
開放時間: 週一至週五 08:20~19:00 週六 08:20~17:00 (週日不開放)
展覽地點: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五樓特藏資料展覽區

10617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版權所有 請勿轉載或擷取
建議最佳瀏覽螢幕解析度1024x768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