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家中珍藏書畫與多年臨摹經驗外,孫家勤老師「仕女畫研究」受益匪淺,孫老師特別要求學生細心深刻臨摹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圖》白描手卷,據大千先生說法:
先把畫掛起來,分三個步驟進行,
先是按原作縮小,繼之按原作放大,
最後按原作對臨,以能和原作套得住為準
每一場「崑曲」演出,都流連忘返,如同瀏覽美術館,記憶舞臺人物、場景光線、陰影、線條與色彩…先以速寫輕描捕捉概括,回到畫室再潛心作畫,精緻細描人物造形,再將畫布置於地板,使用抽象油畫線條遊走,將白描、水彩和油料…等穿插表現,畫下一系列豐富精彩的戲曲畫稿。在「崑曲」視覺心靈洗禮之下,如同奔放的火山,將滿懷憧憬感動,宣洩在畫布上,鋪陳在眼前的,竟是寧靜完美的世界。
「崑劇」除了曲韻優雅底蘊之外,也深受孫家勤老師「仕女畫」影響,人物線條細勁有力,融合傳統寫意工筆畫風。傳移摹寫白描人物神采飛揚,再運用油畫甩筆變化技巧、靈活的筆觸與刮痕和滴狀,表現堆疊厚重的特質,尤其是金箔閃爍的視覺效果,奔放自由的線條色彩,將雍容華麗《楊妃》,繁複的身段、優美的唱腔一一呈現。
我的新編京劇《青白蛇》 ◎曾永義院士
近年我以編劇為「業餘遊戲」。雖是「遊戲」,但這「遊」是孔子「遊於藝」的「遊」;「戲」則自然的將我研究戲曲的一些心得和理念注入其中。我喜歡以歷史人物和民族故事作為題材,前者像歌劇《霸王虞姬》、《國姓爺鄭成功》,京劇《鄭成功與台灣》、《射天》,河南梆子戲《慈禧與珍妃》;後者像京劇《牛郎織女天狼星》、《青白蛇》,崑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
因為前者可以借古鑑今,發人省思,隱含時代意義;後者流播千百年,深中人心,在中華文化背景下,最富有民族之意識思想和情感。
百年一覺誰醒覺,卻愛流連鑼鼓聲,由戲曲院士曾永義編撰的崑曲版《梁祝》,是第一部臺灣製作的崑曲劇作,由「國光劇團」演出。
曾永義院士表示,「過往的文藝作品更多地強調了文姬歸漢,續寫漢書的大義,而忽略了她與左賢王的夫妻之情。新編昆劇《蔡文姬》所要表現的,不過是以她所處的時空,她所受的遭遇,做為一個婦女的無奈和無法抗拒的悲哀。畫中一改傳統中國戲曲寫實畫風,在靜止的畫面,透過傳統戲曲黑、藍與白油料堆疊,與靈動飛舞的書法線條,彷彿置身悱惻《蔡文姬》胡笳訴願。傳移摹寫古畫意象,再創造嶄新的戲曲人物形象。」
《蓬瀛詠弄人間戲》 北市國樂團,由瞿春泉指揮,包括溫宇航、王海玲、曹復永、朱民玲、趙揚強、丁揚士、江彥瑮、廖瓊枝等大咖演員輪番登台,精選曾永義院士《梁山伯與祝英台》、《慈禧與珍妃》、《射天》、《二子乘舟》、《霸王虞姬》、《陶侃賢母》創作唱段,作曲家全新編配。
大英博物館留連忘返,林布蘭的手稿尤其珍貴,除了表現個人思想與情感,從細部觀察,也顯見特殊的東方寫意長筆法、與荷蘭黃金時期絢爛光輝。
美感是畫家生活紀錄,緣於家風開明,雙親熱衷藝術與收藏,自小即接受西方鋼琴與芭蕾訓練。除了古典音樂、舞蹈之外,教學課餘遊歷作畫,接受歐、美視覺心靈洗禮,先以淡線捕捉概括光線、陰影、線條…,回到畫室之後再潛心作畫,進一步細描塑造形體,包括人體速寫、水彩和油畫…等,前後往來期間留下一系列豐富的畫稿。
為強化素描能力,長久以來「人體」就是第二個畫室,我酷愛芭蕾,也沉醉「舞蹈人體速寫」。2018紐約舞動人體畫會,舞者在平台上自由舞動,是前所未有的全新體驗,Creative inspiration在舞蹈音樂人體畫室,冷靜思考與跳動心靈兩極化,必須從中取得平衡,像是暴風雨侵襲,不斷破壞,不斷重建,反覆記憶速用來捕捉瞬間美感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