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簪繫情
新版《玉簪記》的創意是由原著故事所具有的另一個層面上的涵意啟動所引發。頓然由通俗變為風雅,由單薄變為豐富,由平面變為立體,由意義的靜置變為微妙的延宕。《玉簪記》原著故事中,「玉簪」一物原是男女主角雙方家長同僚為官之時指腹為婚的聘物,但兩家各居一方久經變故,這段婚約幾乎已不了了之。男主角潘必正甚至不知有這段婚約存在。男女主角分別為了赴試與兵禍避難的緣故,都離開了原故居而於異鄉的女貞觀巧遇,一尼一俗,彼此毫無所知的情況下,衝破僧俗的藩籬,兩人相戀相愛。「玉簪」遂在最後〈秋江〉的臨別又成為兩人交換的信物。
崑曲的美學「抽象、寫意、抒情、詩化」,總製作人白先勇對新版《玉簪記》設計理念強調線條、簡美,挑戰更大的視覺美學,更創造抽象寫意之美的極致。
新版《玉簪記》共有六個折子:〈投庵〉、〈琴挑〉、〈問病〉、〈偷詩〉、〈催試〉、〈秋江〉。 |
 |
|
 |
 |
 |
〈偷詩〉 |
|
〈投庵〉,台北 |
|
〈秋江〉,台北 |
  |
  |
  |
 |
 |
 |
|
 |
 |
 |
〈問病〉,台北 |
|
〈催試〉,台北 |
 |
〈琴挑〉,香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