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展示柯教授的簡歷、年表、語錄,以標識其人其事其言。柯教授從青年開始,就十分喜愛寫作語錄這一文體。學期的最後一堂課,他會在黑板寫下一則語錄,作為對學生的勉勵。而晚年使用臉書,他的發文內容也經常是語錄。這些文字凝鍊著柯教授志道、遊藝、習文的深刻體悟,充滿睿智與靈思,正足以照見其人其性特質。
柯教授熱愛寫作,向有信手記錄隨想的習慣,長年以來累積數十冊筆記本,內容反映的是其對生命與生活的深刻體察。曾出版的作品有詩集《清唱》、日記《2009/柯慶明:生活與書寫》,以及《出發》、《靜思手札》、《省思札記》、《昔往的輝光》等多本散文創作。其手記、隨筆與語錄的文字,尤其充滿睿智與靈思。
柯教授長期任教於臺大中文系,同時也關切臺灣文學的學科發展,2003年創設臺灣研究學程,2004年在臺大推動成立臺灣文學研究所,並轉為合聘教授,2005至2008年間擔任臺文所所長。2011年退休之後,依然持續在大學部與研究所授課。柯教授教學生涯近半世紀,培育無數學子,於2016年獲臺大頒發名譽教授榮銜。
柯教授熱愛寫作,向有信手記錄隨想的習慣,長年以來累積數十冊筆記本,內容反映的是其對生命與生活的深刻體察。曾出版的作品有詩集《清唱》、日記《2009/柯慶明:生活與書寫》,以及《出發》、《靜思手札》、《省思札記》、《昔往的輝光》等多本散文創作。其手記、隨筆與語錄的文字,尤其充滿睿智與靈思。
學術研究方面,兼治古今,融會傳統與現代,致力耕耘中國文學與臺灣文學領域,專長包含文學史、文學理論、文學批評、美學。著有《一些文學觀點及其考察》、《萌芽的觸鬚》、《分析與同情》、《境界的再生》、《境界的探求》、《文學美綜論》、《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中國文學的美感》、《古典中國實用文類美學》、《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柯慶明論文學》、《沉思與行動》,思考精深,關懷宏大,對學界影響深遠。
畢生以文學為志業的柯教授,集學者、教師、作家的身分於一身,始終在沉思與行動之中積極付出。柯教授曾擔任臺大出版中心主任,推動文學研究專書的出版;擔綱「新百家學堂」計畫執行長,規劃跨領域的學術課程;也出任教育部國文課綱召集人,提倡語文教育的重要性。這些思索與實踐,在在體現柯教授對文學的摯忱。「柯慶明文學特展」呈顯柯教授所思所為的生命歷程,讓我們得以看見一位「勇敢的理想主義者」之文學心靈與風采典範。
出生於日本東京,旋即返臺
就讀臺北東門國小
就讀臺北建國中學初中部
就讀臺北建國中學高中部
開始發表新詩
就讀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任《新潮》主編
任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助教
出版論著《一些文學觀點及其考察》、《萌芽的觸鬚》,散文集《出發》
任《現代文學》主編
任《文學評論》雜誌執行編輯
獲文復會文學評論金筆獎
任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協同研究員
出版論著《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
任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人
出版散文集《靜思手札》
出版散文集《省思札記》
任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招聘教授
出版散文集《昔往的輝光》
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訪問學人
任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主任
成立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並轉為合聘教授
任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出版論著《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
任教育部九八國文課綱召集人
主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現代文學精選集》
出版日記《2009/柯慶明:生活與書寫》
主編《臺灣文學在臺大》
捐贈藏書予臺大圖書館
趨勢教育基金會捐贈成立「臺大慶明文學講座」
臺大文學院與圖書館舉辦「沉思與行動:勇敢的理想主義者──柯慶明文學特展」
詩是宗教。
祂在茫茫的人生中予我北極星的光明與泰山的依靠。
我也奉獻祂赤子心與初戀女的情操。
知識來自學習,智慧來自痛苦,自由來自奮鬥,而愛,則來自純粹的付出。
書是思想的火種,最重要的是讓自己的心靈被點燃,熊熊昇華,大放光明。
只有朝夕諷詠,反覆的閱讀,以至心領神會,意醉神馳,深覺意味無窮之際,一部經典著作才會成為我們的「知交」,而超克了我們生命的徬徨與孤寂。
同情與想像,皆是人類所以超出自我,與世界結合的能力;亦是人類超越現況,改善現狀,通往較好的未來的途徑。
寫作是孤獨的事業,卻也是快樂的工作。
即使陷入孤獨,只要有紙與筆,有思有感,你的心靈就能自由馳騁,精神就能自由揮灑!
喜悅是「開」心,我們的「心」擴大了又擴大。一下子擁抱住這無限的宇宙,璀璨輝麗的萬有。
當隨時體念宇宙之偉大,萬物之神奇。
人是心作主的。這就是自由的真義。
一所偉大的大學,一定要有這所大學獨特的傳統,要有這所大學的精神,要有這所大學裡的典範人物。
教育是一代一代的傳遞文明的火炬。教育是過去的世界與未來的世界在現在的接觸與連續。
人生的目標,需熱情發動,才會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宏圖;生活的充實,需深情投入,才能持久不懈,而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努力。
生成變化是「敘事」的著眼點,由此觀之,宇宙、自然、人類、國家、社會,你的一生、一日皆是「敘事」,當以「敘事」的角度,反思你的生活,你的每一天。
也許這個世界最令人滿懐歡欣的就是永遠有著:熱情的青年人,篤實的中年人,以及智慧的老年人。他們都是我所尋找的另一個我。
我追求人所以生存,世界所以美麗的德性。
在虛無的夜空中
我們尋找 甚且創造
喜悅的繁星點點
感謝上天,使我認識了那許多可愛的人們!願我對於他們也是可愛的。
◎ 臺大中文系劉正忠教授撰
先生諱慶明,筆名黑野,臺灣南投人,民國三十五年生於日本東京。就讀建國中學時期,深受《生活的藝術》、《飲冰室文集》暨《詩與詩人》等書之啟迪,立志走向文學之路。乃於五十三年,考進臺大中文系,親炙明師鴻儒,悠游於古今文學。後以王維詩為題,蒙臺靜農先生指導,撰成學士論文。旋赴金門任陸軍少尉,五十八年退伍,留系為助教,輔佐屈萬里先生。其後遞於六十二年升任講師,六十七年升任副教授,七十二年升任教授。先生博學覃思,才情橫逸,績業昭著於多端:引領中國文學論述風潮,推動臺灣文學研究,為學界之舵手。獻力於公共事務,改良高中國文教育,為知識分子之楷式。講學五十載,啟發之,裁成之,愛人如己,洵為青年之良師也。
擔任助教時期,先生即出版《分析與同情》等論集三種,初試啼聲,已受矚目。及任講師,學思益進,得《境界的再生》、《境界的探求》二集。蓋先生受業於鄭因百、廖蔚卿、葉慶炳、葉嘉瑩等先生,論學以興發感動為主,而以境界為歸穴。至是乃融貫師說,益以己見,施諸詩文小說戲劇等文類,創發獨多。越數年,復出版《文學美綜論》、《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等書,融入比較文學與美學視域,梳理古今學術演變,勾勒言志傳統與神韻傳統之現代風貌,發凡起例,卓然成一家之言。積學立說如斯,而先生蓋四十初度也。在此前後,先生嘗兩度訪學於美國哈佛大學,任燕京學社研究員,更留心於歐美文學理論之發展,每藉以反思漢語文學與文化。惟先生以為,中西之間貴乎對話,輕易歸化者與無視者皆未為通達。其論學也,常持「不薄今人愛古人」之襟懷。八十九年,出版《中國文學的美感》,展示千年文心,貫注當代關懷,允為扛鼎之作,曾榮獲五四獎之文學評論獎。未幾,《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亦問世,綜論則如江如漢,專論則入情入理,足以啟迪來者。詩文雙璧,自古所重,先生為補古文論述之不足,乃費十年之力,著成《古典中國實用文類美學》,抉發各種文章類型之美學特質,規摹範式,深中肯綮,宜為傳世之鉅著。又有選集《柯慶明論文學》一種,跌宕飛揚,俯仰多姿,最能展現先生對文學的全面思維。
先生英才早發,高中時期即發表新詩若干,及入大學,創作與研究並進,深體古典與現代融通之意。五十九年出版散文集《出發》,敘寫鵑城春遲,銘刻金門鴻爪,深情銳思在焉。六十五年刊行《清唱》,收錄新詩七十五首,上下求索,雄才不羈,其中〈再度降臨〉儼如精神史詩,義蘊深刻。先生於散文創作,始終寄寓深情;及至旅居哈佛,筆隨意走,靈思紛飛,先後結集為《靜思手札》及《省思札記》兩種。一鱗一爪,可以想見雲間風華。先生珍視師長情緣,發為追憶文章,每能深體人物精神,留存豐美細節,兼具史筆與情采;乃於八十八年彙成《昔往的輝光》出版,廣為知者所寶愛。又曾應隱地先生邀約,出版日記一種,應世接物之意,清風明月之致,盡在其中矣。
教研之餘,先生每隨機緣參與編輯事務,推動文化風潮。大學時期即曾主編中文系刊《新潮》,賦予嶄新活力。旋受知於白先勇、王文興等先生,參與籌畫《現代文學》「中國古典文學專號」,一新耳目。乃於六十年起,董理《現代文學》之編政,凡歷三年。六十四年,又與姚一葦、侯健等前輩共同創辦《文學評論》,親荷編務,試驗新的批評方法,倡導實事求是的態度。越數年,臺大中文系師生組織「文學討論會」,細讀古典文本與現代文論,發揚抒情傳統論述;清華中文系主辦月涵堂論學,匯集各校新銳學者,突破學界之窠臼;先生皆以其博雅才學,恢宏風度,昂然居其樞紐,為中文研究注入新生命。
先生嘗師從殷海光教授,深識理性思辨之法與自由主義精神,常稟其良知發為讜論,又曾領臺文所學生參與遊行,鼓舞青年關注社會。先生先後出任財團法人臺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暨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董事,亦本此意。又曾參與臺大哲學系事件之調查,兩年於茲,遂能還原真相,重光公理與正義,維護大學之尊嚴。先生為臺灣文學研究所之主要籌辦者,勞心貢力者多年,克服萬難,終底於成。嘗於九十四年出任所長,規劃課程,禮聘師資,遂有今日之規模。又曾掌理臺大出版中心,創設臺大人文講堂,積極推動臺灣文學之研究與出版。九十七年受葉國良院長之邀,兼任文學院副院長,持續奉獻於公務,並獲校內服務傑出獎之肯定。當此繁忙之際,先生仍勤於社會服務,嘗出任高中國文課綱召集人多年,協調折衝,備極辛勞。先生以為,現代公民須能掌握現代語文之書寫,故學習白話文之重要性不亞於文言文,應調高其分量。然國文教育亦不能止於語文工具之層次,仍須重視經典閱讀與人文化成。其時部分人士多有誤解,先生出而闡釋新課綱之理念,無計毀譽,終使中學國文教育逐步展現新氣象。
「教學是生命對生命的現場」,此蓋先生素所奉持也。其天資豁達而熱烈,每以「好為人師」自嘲。實則傳道篤而授業勤,四方學子,同蒙其惠;又以睿智仁愛,善解後學之惑。中文系文學類課程,先生殆講之遍矣,又主授外文系之中國文學史,出入古今中西,雄厚而專精。並極重視大一國文,以傳揚文化為己任,負擔常多於同儕,又為國文輔助教學系列演講之倡始者,施行至今。近二十年,則積極開闢臺灣文學之研究課程,全心培養後起之秀;並主講臺灣現代詩與現代小說通識課程,修課者常達四百餘人,蔚為臺大人文風景。其能屢獲教學傑出獎與教學優良獎,固所當然也。先生歷來指導中文所與臺文所之博碩士論文,達七十餘篇,既能示以巴鼻,引入堂奧,又以終身「售後服務」著稱。先生關愛學子,不分及門與否,有叩則鳴,隨緣示機,既為學術之引導,復為人生之啟迪,誠所謂如師如父也。先生既蜚聲士林,嘗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訪問學者、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招聘教授、捷克查理士大學客座教授,澤被海外,為國際漢學界所推重。
先生晚年雖為病痛所苦,率樂觀以對,淑世助人之心未嘗稍懈。擔任「臺大新百家學堂」執行長,以文化薪傳為務。即未便於行,仍以惜情重義,屢為師友學生而奔波,散發光熱,一如青壯時。同仁及弟子方沐和風,詎料先生已融入「昔往的輝光」,享壽七十有四歲焉。先生與夫人張淑香教授,共乘單車,開懷縱談以過椰林大道,杜鵑花前,斯情斯景何其美好而永恆。先生天性慈藹,有女思怡,有子思睿,皆極親暱而每關愛之如良師益友。明光將隱,猶樂在講堂書齋,心繫師友學子,洵可感也。所幸名篇大著俱在,來者讀其書,傳其學,則先生精神當如日之杲,如川之流,不知其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