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歷程
在黑色的曠野裡追尋
柯教授自中學時期便開始創作新詩與散文,在十六、七歲時,已有撰寫日記的習慣,兩本《夢痕小記》中,有其詩的習作、閱讀經驗、自修規劃與思想表述,饒富文思與哲思。就讀大學,持續從事文藝創作,曾使用的筆名有黑野、玄冥、一夢,作品多發表於中文系系刊《新潮》與外文系雜誌《現代文學》。日後進入學界,研究與創作並進,陸續出版詩集《清唱》,散文集《出發》、《靜思手札》、《省思手札》、《昔往的輝光》,日記《2009/柯慶明:生活與書寫》,敘事抒情兼而有之。
大學階段,在臺靜農教授的指導下,柯教授完成其學士畢業論文《王維詩研究》,文稿約二十餘萬字,為研究工夫奠定良好基礎。往後,柯教授注力於文學史、文學理論、文學批評、文學的美感特質等問題的探討,開啟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現代新視野。隨著持續不斷的思辨專研,柯教授的治學日益廣博,兼治中國文學與臺灣文學,其著作《一些文學觀點及其考察》、《萌芽的觸鬚》、《分析與同情》、《境界的再生》、《境界的探求》、《文學美綜論》、《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中國文學的美感》、《古典中國實用文學美學》、《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柯慶明論文學》、《沉思與行動》,思考精深,關懷宏大,對學界影響深遠。
而在臺大中文系的文學討論會、清華中文系的月涵堂論學中,柯教授皆扮演核心角色,是抒情傳統論述的重要發揚者。教學與著述之外,柯教授編有《中國文學批評年選》、《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資料彙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亦擔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學術諮詢委員,以及臺大出版中心「中國文學研究叢書」主編、麥田出版社《人與經典》叢書總策劃。柯教授對文學研究深具貢獻,被視為典範的建立者,允為臺灣人文學界的傳奇人物。
本區展示柯教授的著作,以及〈中國文學之美的價值性〉、〈六○年代現代主義文學〉等多篇長文的完整手稿、自裝訂成冊的文稿、學士畢業論文的札記。此外有柯教授寫於青年時期的日記,贈書題簽的文字,以及其信手寫於紙頁的隨筆、創作的手稿與剪報。剪報皆為柯教授所蒐集,足見他對自身創作的重視。而長年累積的數冊筆記本,則是柯教授平日所思所感的紀錄。從日記到手札,顯現其由出發而不斷追尋,自致遠大的思考歷程。
✦ 日記
✦ 兩本日記
✦ 著作出版
[DVD] 結語:100年中國文學史課程
[DVD] 新百家學堂-《臺灣文學在臺大》
[刊物] 文學評論
[刊物] 現代文學
[刊物] 新潮
[著作] 2009柯慶明:生活與書寫
[著作] 一些文學觀點及其考察
[著作] 中國文學的美感
[著作] 分析與同情
[著作] 文學美綜論
[著作] 出發
[著作] 古典中國實用文類美學
[著作] 行動與沉思
[著作] 昔往的輝光
[著作] 柯慶明論文學
[著作] 省思札記
[著作] 清唱
[著作] 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
[著作] 萌芽的觸鬚
[著作] 境界的再生
[著作] 境界的探求
[著作] 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
[著作] 靜思手札
[著作] 現代文學精選集──小說
[編輯] 現代文學精選集──散文
[編輯] 現代文學精選集──詩
[編輯] 爾雅散文選
[編輯]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白先勇
[編輯]《中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兩漢魏晉南北朝》、《中國文學批評年選》、《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
[編輯]《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
[編輯]《臺大八十,我的青春夢》
✦ 出版著作目錄
-
柯慶明,《一些文學觀點及其考察》(臺北:大西洋圖書,1970年)。
-
柯慶明,《出發》(臺北:晨鐘,1970年)。
-
柯慶明,《萌芽的觸鬚》(臺北:雲天,1970年)。
-
柯慶明,《分析與同情》(臺北:蘭臺, 1973年)。
-
柯慶明,《清唱》(臺北:牧童,1976年)。
-
柯慶明,《境界的再生》(臺北:幼獅,1977年)。
-
柯慶明,《境界的探求》(臺北:聯經,1977年)。
-
柯慶明,《文學美綜論》(臺北:大安,1983年)。
-
柯慶明,《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臺北:大安,1987年)。
-
柯慶明,《靜思手札》(臺北:東大,1992年)。
-
柯慶明,《省思札記》(臺北:爾雅,1996年)。
-
柯慶明,《昔往的輝光》(臺北:爾雅,1999年)。
-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2000年)。
-
柯慶明,《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臺北:麥田,2006年)。
-
柯慶明,《2009/柯慶明:生活與書寫》(臺北:爾雅,2010年)。
-
柯慶明,《古典中國實用文類美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
柯慶明,《柯慶明論文學》(臺北:麥田,2016年)。
-
柯慶明,文學美綜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0年)。
-
柯慶明,《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0年)。
-
柯慶明,《沉思與行動:柯慶明論臺灣現代文學與文學教育》(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1年)。
-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聯經,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