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4月1日由關東廳遞信局所推出風景郵戳(名勝郵便スタンプ),將當地名勝圖案及日期直接印好的郵戳,為日本官方所推行最早的風景郵戳,之後在日本各地陸續開始流行。
臺灣總督府遞信部也於同年1931年討論制定臺灣的風景郵戳,部長三宅福馬強調圖案設計不能只是跟風,必須有充份理由再進行,「……臺灣の名勝を象徵する畫は、最も臺灣を愛し、最も臺灣の真髓を摑んで居る臺灣の生んた一流畫伯に依賴して、臺灣を世界に紹介するに耻しからぬ藝術的價值あるまのを選ばなければいけない」,內容節譯「能代表臺灣名勝的圖案,必須委由最愛臺灣、能展現臺灣的真髓,並居住在臺灣的一流畫家,才能將臺灣介紹給世界,並自豪地展現其藝術價值。」。
此案經討論後,便委託了當時有公職身份的畫家,也是臺展審查員的鹽月桃甫來繪製。在臺北高校任教的鹽月桃甫,利用暑假期間,以臺灣的雙絕、八景、十二勝為基礎,自臺北出發從臺灣東部開始進行環島踏查,經過一個月的環島旅行後,選擇30個地點畫了191個圖案。
1931年12月10日遞信部舉辦評選會,延請臺北帝大昆蟲學教授素木得一、以郵票蒐藏家著稱的服部武彥,及「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調查會」尾崎秀真等人為評審員,首次評選出30個風景郵戳,並在12月29日登載於《臺灣總督府報》,1932年1月1日起於各景點啓用風景郵戳,至1935年10月的太魯閣郵戳,總共推出33個風景郵戳。
1932年1月1日:臺北、草山、新竹、嘉義、阿里山、臺南、高雄、屏東、鵝鑾鼻。
1932年5月6日:北投、淡水、蘇澳、大溪、南庄、苗栗、臺中、彰化、安平、北港、恆春、澎湖、花蓮港、新城(タロコ峽) 。
1932年7月10日:新高山。
1934年8月1日:基隆、新店、角板山、霧社、魚池(日月潭)、臺東。
1935年10月28日:太魯閣(タロコ)。
其中有 5 件有臺灣原住民族圖像:「新城」、「臺東」、「魚池」、「霧社」及最後 1 件「太魯閣」。
《臺灣遞信協會雜誌》第121期〈臺灣の名勝郵便スタンプ〉文章詳述評選過程,記錄鹽月本人表示「……何等拘束されない氣持で描けたので大變に興味が出、從つて全力を盡してやるこが出來たことは私として實に愉快でした。全體的の問題としては臺灣の魅力、臺灣のみが持つ獨得の味な十分に生かすにと、箇々問題としては其の土地の代表として選ぶべきものを誤らさるにと、そして其の特長な最も直裁に表現すことに苦心しました」,內容節譯:「我對自由無拘無束地作畫感到興味盎然,很高興能全力以赴。整個問題在於臺灣的魅力,充份應用臺灣的獨特味道,該選擇什麼作為這片土地的代表,以及它最有特色的地方,而我努力用最直捷的方式來表現。」
《臺灣遞信協會雜誌》第125期(1932年6月)頁29至34,由鹽月親自發表〈臺灣名勝スタンプ〉,對已於1932年5月6日所推出的十四件郵戳:北投、淡水、大溪、南庄、苗栗、臺中、彰化、北港、安平、恆春、澎湖、蘇澳、花蓮港、新城,介紹設計時考慮的元素與構圖理念。
本館「臺灣溫泉主題」資料庫,有四件(五個郵戳)當時「臺灣風景名勝紀念郵戳」加上郵票,可做為繪葉書(郵票及郵戳這面可寫寄送件地址及人名,背面空白可再貼上風景圖片或照片)使用的珍貴藏品。
本件上方是寫著「草山」二字的紀念章,寫著「[昭和]8[年]7[月]11[日]」,畫出芒草、草山公共浴場與飄著雲霧的山脈,顯示日本人眼中草山地區的風貌。下方則是「台北」(TAIHOKU)郵戳,日期為「[昭和]8[年]7[月]25[日]」,中間的三座建築應為位於圓山的臺灣神社的三座社殿,右側幾何造型的建築則應是橫跨基隆河通往臺灣神社的橋樑明治橋,可以看出藉由郵戳傳遞的臺北風景。
本件日期為昭和7年(1932年)5月6日,為臺北北部郊外的北投,郵戳圖案可見變化的山勢、集聚的溫泉旅館與氤氳的溫泉符號與雲朵,描繪出30年代北投溫泉區的印象風貌。北投地區在日治時期即以溫泉聞名。自從日本人平田源吾在當地設置第一家溫泉旅館「天狗庵」後,北投地區的溫泉業陸續發展,不僅臺北與北投之間的鐵路與公路通車,日漸增多的旅客也使北投地區的旅館業蓬勃發展。除了私人溫泉旅館,政府也在當地設置東亞規模最大的公共溫泉浴場(今北投溫泉博物館)。到了1930年代,北投地區已是全臺知名的溫泉地。
本件日期為昭和10年(1935年)10月28日,其內圖案為臺灣東部太魯閣的樣貌,可見陡峭的山壁與走著吊橋的原住民身影。太魯閣地區在日治時期已成為觀光景點,臺灣總督府在1936年12月設置「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包含次高山(雪山)與太魯閣兩地。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與臺北的「大屯國立公園」(今陽明山國家公園)和中部的「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今玉山國家公園與阿里山國家風景區)同時成立。
本件日期為昭和7年(1932年)5月7日,為關子嶺的紀念郵戳。關子嶺位於今臺南市白河區東側的關嶺里,四周有枕頭山、虎頭山等群峰環抱。當地著名的關子嶺溫泉為鹼性碳酸泉,源出於白水溪,含硫磺成份,呈黑色,故稱為黑色溫泉。該處為少見的濁泉,全球僅有三處。鹽月的構圖中有從照片中可見群山、溫泉圖案、原公共浴場等建築群。可比對同時期的舊照片。
「臺灣溫泉主題」資料庫另外還有一套珍貴的繪葉書,是於1935年臺灣總督府舉辦「臺灣博覽會」,由交通局委託臺展的畫家提供風景畫作以製作記念繪葉書。其中木下靜涯提供山水畫風的〈玉山〉最為著名,另一位是鄉原古統。鹽月桃甫所提供的是油畫作品〈鵝鑾鼻〉,主視覺中有臺灣南端的鵝鑾鼻燈臺和槺榔(臺灣海棗)。本件正反面均無題字和落款,畫家和畫作內容的資訊,僅見於該繪葉書原套組所附一張說明頁。
鹽月桃甫曾於1938年1月份的《臺灣時報》發表〈臺灣の山水〉繪圖及文章【全文書影】,以下節譯自原文:「回想十四、五年前搭汽船至東海岸旅行仍很新鮮的印象,昔日西歐人在這一帶航海時,感歎美麗之島而取名為FORMOSA!」(頁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