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時代後期現代化的台灣社會,唱片流行音樂如同電影一般是大眾文化工業的一環。古倫美亞唱片在台灣投入台語歌謠製作發行,美麗島的聲音由電唱機一首一首耳耳相傳,鑽進庶民的心坎。為滿足消費市場,隨著唱片、電影技術改革精進,創作需求量增大。腦筋動得快的從業人員,或為謀利、或為施展抱負,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竄起。葉俊麟先生除了專業作詞之外,也應時代所需進入電影編劇行列,進一步發揮他17歲開始編寫劇本的才華,並投資唱片公司參與製作。


- 歌仔簿<寶島四季謠> -

1950、60年代台語電影急遽發展,時裝片與台語歌的關係便十分密切。洪一峰先生主演同名電影《舊情綿綿》中主題曲及大部分插曲,都出自葉俊麟作詞。繼電影《愛情保險公司》之後,葉俊麟是炙手可熱作詞、編劇雙棲的作家,寫成《何時再相逢》、《孝女的願望》、《台北街頭》等數十部電影劇本,邀約不斷,唱片也同時發行,相當轟動。



- 七〇年代隨著電視時代來臨,黃俊雄布袋戲於電視播放,專門為戲偶主角的製作的主題曲及插曲需求量極大,陳和平先生擔任唱片製作時邀請葉俊麟先生編寫這一系列歌曲。 -

這時期,葉俊麟和朋友合夥創立唱片公司,組成音樂教室訓練歌手,但不堪幾年的虧損下解散。「鐵金剛唱片公司」、「彗星唱片」都有葉俊麟曾為振興台語歌而留下的痕跡。1980年代後期唱片業有回溫的跡象,葉俊麟年過花甲,依舊不辭約稿持續創作,甚至到了七十古稀之年還老驥伏櫪,親自為學生吳琇麗量身訂做台語、日語專輯。晚年還創作日語歌詞,發行葉乙蓉(即吳琇麗)演唱《日本の唄と台湾の歌》專輯,鼓勵學生前往日本發展。葉大師對流行音樂貢獻,令人感佩。

而今從葉俊麟案桌上唱片製作的企劃書及錄製聲音的載體,依然流露出大師為台灣歌謠不分春夏秋冬奔忙,記錄出寶島各地四季流轉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