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首席專業作詞家葉俊麟先生,終其一生於歌謠創作。自亞洲唱片公司轟動歌曲〈舊情綿綿〉、〈黯淡的月〉之後,一路豐沛的創作量及提攜名噪一時的歌星,不但開創1960年代台語流行歌的場面,歌詞中將時代脈動以台語文學的美感書寫得淋漓盡致。1980年代以後不同於早期三段歌詞形式,更寶刀未老,吸納時代的氣息創作新曲,〈見面三分情〉、〈大船入港〉、〈廟會〉、〈留戀什路用〉、〈春風戀情〉等執筆力作。在台語歌被壓抑的時代裡,這群以書寫「台語文」的創作者,依然持續著母語延續的命脈。
1995年《文訊》舉辦「五十年來流行歌曲票選活動」,〈舊情綿綿〉、〈思慕的人〉入選前二十名。歷年來唱片界翻唱過的歌手如鳳飛飛、黃乙玲、蔡琴、秀蘭瑪雅、齊秦、盧廣仲…不計其數。〈思慕的人〉在台灣天團五月天的《戀花》專輯、電影《阿嬤的夢中情人》中安心亞抒情演繹了這首歌曲,呈現葉俊麟質精量豐的經典好歌一再傳唱綿綿不絕。
台灣歌謠創作者透過精煉的台語寫下時代的心聲,與七字歌仔冊、台語戲劇腳本創作者,皆為台語文學書寫的先行者。也直接影響著現代文學書寫。純文學作家陳明仁先生創作的台語小說《A-tshûn》,直接以葉俊麟歌謠〈青春謠〉、〈詩情戀夢〉為情節鋪陳的主軸;現代詩人周華斌先生以林英美主唱的〈詩情戀夢〉為台語詩集《詩情Kap戀夢》名稱,在本土語言文學創作開出燦爛花朵。
書法家蔣夢龍、吳新助先生,受葉俊麟歌謠的影響創作出數百幅書畫作品,地方政府將〈淡水暮色〉書法歌碑立於淡水漁人碼頭,更增添旅遊景點的藝術氣息。漫畫家彭錦陽先生,將〈淡水暮色〉以電腦動畫,呈現出歌詞中饒富人文情懷的景致。
就流行歌謠而言,葉俊麟先生的創作花朵已開滿寶島台灣,而其文學藝術也隨著寶島歌聲,自然起舞擺動,共同舞出寶島曼波。
*本次特展六大主題標題為書法家吳新助先生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