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錄音起步走
1914年,日蓄找了十五位客家樂師與藝旦後前往東京錄音。錄製內容包含了八音曲目〈大開門〉、〈一串年〉,以及當時的歌仔戲曲〈三伯英臺〉與第一張閩南語唱片〈點燈紅〉。這批錄音發行時,唱片上的圓標印的是一隻金色的老鷹,並註明了「FORMOSA SONG」代表源自於臺灣的聲音。
直至今日,這一批唱片都已超過百年歷史,期間臺灣經歷戰爭、天災的洗禮,加上蟲膠唱片本身易碎的體質,所以現存唱片寥若晨星。
註:「圓標」主要貼在唱片的正中央,除了會印上該公司的商標,也有歌曲的訊息,如演出者、樂曲名稱與音樂風格。
說明:1914年〈一串年〉錄音
出處:徐登芳收藏
參考文獻: 林太崴(2015)。玩樂老臺灣。臺北市:五南。
商業錄音再出發
雖說日蓄搶先其他唱片公司錄製了臺灣唱片,但當時臺灣的唱片市場尚未成熟,所以日蓄獲益並不佳,遲遲不敢投資下一批唱片,一直到重啟錄音,中間相隔了十二年(1926)。重啟錄音的因素,推估除了留聲機在臺灣普及率提高,唱片市場日趨穩定外,另一個原因是當時日本人旅行,流行順手帶「聲音土產」回國送人,所以產生了大量的唱片需求,也因此許多唱片公司對臺灣的音樂產生興趣,紛紛投入臺灣市場。
除了日蓄再次投入臺灣唱片市場,日本ビクターレコード(VICTOR RECORD)也對臺灣唱片市場有極高興趣,從聘請臺灣首位留日音樂家張福興代為管理可見一班。另外主打低價策略的「日本特許レコ-ド製作所」(日本特許唱片製作所,俗稱「金鳥印」),以講談唱片打頭陣的「泰平蓄音器會社」,這些都是從日本來臺投資的唱片公司。
影片說明: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 王櫻芬教授,日本蓄音器商會(古倫美亞唱片)在臺灣的影響層面。
出處: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拍攝。
參考文獻: 林太崴(2015)。玩樂老臺灣。臺北市:五南。
臺灣本土唱片公司
1930年前,臺灣唱片的公司只有零星幾間,但我們從下列圖表可以發現,1930後唱片公司百花齊放,而唱片內容也是五花八門,包含流行曲、勸世歌、歌仔戲、南管、北管、講談、童謠,甚至有布袋戲唱片。這些唱片公司的有聲出版,除了將臺灣的聲音留在唱片裡,也讓更多人將臺灣的聲音帶了出去。
另外,發行量遠超過「日本ビクターレコード(VICTOR RECORD)」的「陳英芳蓄音器商會」,是僅次於日蓄發行量的臺灣本土唱片公司。陳英芳蓄音器商會起初是投資批發各大唱片,並代理中國的「大中華」、「新月」兩家唱片公司的作品,後來自創「羊標唱片」與「奧稽唱片」(Okeh )。
本土唱片公司還有「文聲曲盤公司」,該公司收入了不少鄧雨賢的作品。除此之外,許多大大小小唱片公司也曾經在臺灣發行唱片,如「鶴標」、「東亞」、「新高」、「聖樂」、「華壽篤」(First)等等,都在製造臺灣的聲音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