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朔流行歌曲的起源


除上述「八音」、「北管」、「南管」與「歌仔戲」傳統樂曲,日治時期也出現了相當多的「流行歌」,當時最知名的歌手,便是古倫美亞唱片公司(日蓄)的旗下歌手「純純」(本名劉清香)。另外,唱片公司也在30年代將流行歌曲製作的概念帶入臺灣,不過有趣的是,純純不僅唱流行歌,同時也錄製歌仔戲唱片,但可能是因為目標市場的考量,發行的歌仔戲唱片都以劉清香本名發行。

流行音樂創作人,蘇通達先生,歌仔戲在臺灣的代表性、傳承與保存。
出處: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拍攝。


參考文獻:
黃裕元(2014)。流風餘韻 – 唱片流行歌曲開臺史。臺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催生流行歌曲的舵手-古倫美亞


1926年,日蓄(當是並未稱古倫美亞)在臺灣重新發行唱片,除了固有的傳統樂曲,也不斷引進各種曲風嘗試,包括翻唱歌曲,比如1931年改編自中國大陸廈門調的〈雪梅思君〉,編曲便試圖將漢樂器與洋樂器並行。就在這樣不斷嘗試新形態曲風的創作氛圍下,誕生了「流行歌」一詞。

同年,日蓄發行了〈烏猫行進曲〉,在圓標上印上「流行歌」三個字,這是目前出土的文獻中,最早可以看見「流行歌」一詞的唱片。然而諷刺的是,當時這首歌並沒有造成流行,音樂人陳君玉(1906-1963)曾這樣描述:「名為流行歌,實則不流行的居多。」

而真正流行的「流行歌」,則是1932年由古倫美亞發行的〈桃花泣血記〉。

說明:〈雪梅思君〉錄音
出處:徐登芳收藏
說明:〈烏猫行進曲〉錄音
出處:徐登芳收藏


參考文獻:
黃裕元(2014)。流風餘韻 – 唱片流行歌曲開臺史。臺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真正流行的流行歌


1932年,古倫美亞唱片配合電影放映推出「影劇主題歌」〈桃花泣血記〉,在市場上創下佳績,成了紅遍大街小巷的流行歌,除了曲調以西洋管絃樂配合,歌詞朗朗上口外,另一項重要因素就是與電影結合行銷。

電影《桃花泣血記》是上海聯華影業出品的無聲電影,當時為了吸引臺灣觀眾,辯士(電影解說員)詹天馬與王雲峰共同創作其主題曲,以作為踩街宣傳使用。歌詞內容類似今天的電影預告,歌詞最後兩句「結果發生甚代誌、請看桃花泣血記」,吊足了聽眾胃口。

註:當時電影主要為默片,辯士是專門替默片旁白、為觀眾們講解劇情的職業。

參考文獻:
黃裕元(2014)。流風餘韻 – 唱片流行歌曲開臺史。臺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說明:〈桃花泣血記〉錄音
出處:林良哲收藏

電影與歌曲搭配的新潮流


電影與歌曲搭配行銷成功地造成了一股風潮。有此經驗後,古倫美亞唱片便大膽在1932至1933年間主打電影歌曲,陳君玉如此描述:「從來要影片獲利,需有流行歌替他宣傳,竟成為當時經營電影業的定律。是故有了主題歌的便罷,沒有主題歌的便在臺灣代他創制。」

也因此,電影便以與歌曲搭配的形式,不斷推陳出新,一方面歌曲漸漸走出傳統編曲,另一方面歌曲也有了自己的調性。像電影《怪紳士》同名主題曲,歌詞變長了,曲調節拍也轉變得非常巧妙,歌曲的辨識度很高,與傳統戲曲有著相當大的差異。

電影與流行歌成功的搭配,使古倫美亞放膽想像,打下日後一連串流行歌產業的穩健地基,這一切包括我們現今熟知的專屬歌星制度,與創作者的栽培。

說明:1933年〈怪紳士〉錄音
出處:徐登芳收藏

參考文獻:
林太崴(2015)。玩樂老臺灣。臺北市:五南。

臺灣第一位流行歌手


流行歌隨著電影逐漸打開知名度,臺灣人民也慢慢習慣流行歌所帶來的新穎感受,另一方面,古倫美亞公司也透過流行歌捧紅了流行歌歌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純純(1914-1943),她與當時的詞曲創作人鄧雨賢(1906-1944)和李臨秋(1909-1979)合作創作出許多至今仍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

流行歌的走紅,臺灣人民對流行歌的需求量也變大,為了讓歌曲可以滿足臺灣市場需求,古倫美亞特別在臺灣設立了「文藝部」,文藝部針對臺灣人民的喜好設計唱片內容,因此文藝部負責人,自然成了把關古倫美亞唱片的重要部門。除了要預測市場喜好,也負責招攬歌手與詞曲創作人,使其成為唱片公司的獨家招牌。


說明:純純
出處:Unknown (before 1943). Sunsun, a Taiwanese singer. Retrieved November 12, 2015, from 12 取自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a1/Sunsun_%28Taiwanese_singer%29.jpg
說明:李臨秋
出處:2015.11.12 取自
http://dadaochen.ylps.tp.edu.tw/upload/justwarp/images/140.jpg
獲版權持有者李修鑑授權使用。
說明:鄧雨賢
出處:羅訪梅(between 1933 and 1939)。鄧雨賢肖像。2015.11.12 取自
http://lh3.ggpht.com/_CJRE5BOfACI/R34NIoCqW7I/AAAAAAAAACQ/Xdc1koTcmfk/01.jpg

參考文獻:
黃裕元(2014)。流風餘韻 – 唱片流行歌曲開臺史。臺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跳脫傳統戲曲的流行歌


當時唱片公司在挑選歌手時,多半從街坊的藝旦尋找,因此歌手在演繹歌曲時,很難擺脫傳統戲曲的風格,純純雖然也是隨著歌仔戲戲班演出的歌手,但從她發行過的唱片可以發現,她不斷的在傳統戲曲與流行音樂中,摸索著一條擁有她個人風格,也符合大眾期待的流行歌之路。

純純除了唱紅〈桃花泣血記〉,她也是不少臺灣著名歌曲的原唱,例如鄧雨賢的作品〈月夜愁〉、〈雨夜花〉還有鄧雨賢譜曲,李臨秋填詞的〈望春風〉。純純在世時間並不長,卻是日治時期唱片發行量最大的歌手,巧的是,純純出生時,剛好是日蓄發行第一批臺灣唱片的那一年(1914),純純離開人世時,恰好是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在臺灣發行最後一套唱片《臺灣の音樂》(1943),純純得年29歲。

說明:1933年〈望春風〉錄音
出處:徐登芳收藏

參考文獻:
林太崴(2015)。玩樂老臺灣。臺北市:五南。

從未出土的錄音資料與唱片原盤


日蓄在臺灣發行唱片以來,橫跨將近三十年,期間以「古倫美亞」為其發行商標,並收納其他廠牌,或是開發相關的副廠牌。主要廠牌包含:日蓄、古倫美亞;副廠牌有:黑利家、紅利家、駱駝、飛行機。

有的是用價錢做市場區隔,也有是以曲風。日蓄前後發行了約1500多張唱片,其中不乏膾炙人口的歌曲,顯見日蓄在臺灣音樂歷史上,佔有一定重要的地位。

近年來,臺灣大學音樂所王櫻芬教授,與日本民族學博物館和古倫美亞公司交流,取得日蓄(古倫美亞)原始的錄音資料,資料清楚指出當時的錄音師、樂師、樂師與歌手。這些新出土的資料,無疑能對臺灣音樂歷史的研究,有新的突破與發現。


影片說明: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王櫻芬教授,臺灣與日本民族學博物館和古倫美亞公司的研究交流。
出處: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拍攝。
影片說明: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 王櫻芬教授,留聲機唱片的數位保存與未來運用。
出處: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拍攝。

參考文獻:
林太崴(2015)。玩樂老臺灣。臺北市:五南。
黃裕元(2014)。流風餘韻 – 唱片流行歌曲開臺史。臺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