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初見留聲機


關於留聲機(日本稱蓄音器)在上一個章節已經有了基本的介紹,現在將視角拉回臺灣人民與留聲機的關係。臺灣人民初見留聲機的時間點目前尚待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認識留聲機的人並不多,一直到日本唱片公司選擇在臺灣成立辦事處,招集臺灣音樂人才錄音,臺灣才開始有了自己的唱片。

唱片留下當時民間盛行的音樂,也就是我們現在認為的傳統戲曲。唱片發行後,音樂工業逐漸擴張發展,臺灣人民也開始聽見臺灣以外的聲音。在認識自己與看見別人的過程當中,臺灣人民漸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有聲歷史。下面這一則新聞,是關於臺灣人民如何「被留聲機騙」的生動報導,收錄在清末日治初期的《臺灣日日新報》,這也是目前留聲機在臺灣文獻中最早的紀錄。

說明:日治時期聽留聲機的女孩們。
出處:徐登芳收藏。

「自格致之學興幾於無奇不有,如日前廣東人攜一琴來大稻埕某茶館,演唱雜劇生旦丑言語聲音件件逼肖,來觀者每人應銀壹角,方得入閱,開場之時則先招呼一句:『請眾位客官坐看!』云云,然後次第演唱,但聞其聲而不見其人,所謂蓄音器者,內地多既製作也。」

-〈琴戲奇觀〉,《臺灣日日新報》,1898.6.7,第五版。


參考文獻: 黃裕元(2014)。流風餘韻 – 唱片流行歌曲開臺史。臺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留聲機的在臺風光


日治初期,臺灣人民只有在慈善音樂會、船艦參訪或是中秋晚會等大型活動,可以一窺留聲機的「風采」,初次聽到留聲機能將聲音留住並且播放,對許多人來說是難以置信的體驗。

以下三篇文獻是清末時期的報導,分別是在宜蘭舉辦的慈善音樂會活動,太魯閣族族人第一次看見留聲機,以為是妖怪所變的報導。另外還有中秋賞月,以留聲機為賣點吸引民眾前往的活動宣傳。由此可見,留聲機在日治初期的臺灣,普及率並不高。

關於臺灣人民初見留聲機的相關報導三篇

參考文獻: 黃裕元(2014)。流風餘韻 – 唱片流行歌曲開臺史。臺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第一間唱片直營店


日治時期學生用留聲機播放音樂,跳健身操。
出處:徐登芳收藏。

民國創立前一年, 1910年日本唱片公司「株式會社日本蓄音器商會」(Nipponophone,以下簡稱日蓄),在臺北設立「日本蓄音器商會臺北出張所」(直營店),臺灣才開始有專門販賣留聲機相關產品的商店。不過當時留聲機與唱片仍屬於高單價商品,並不是一般百姓能夠買得起,因此有的店家甚至提供租借留聲機與唱片的服務,讓有需要的民眾可以租回去使用。

日蓄在臺灣設立直營店後,認真考慮灌錄臺灣唱片,開始積極尋找臺灣的音樂人才,自此,正式揭開了留聲臺灣的序幕。



參考文獻: 林太崴(2015)。玩樂老臺灣。臺北市: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