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結回憶的聲響:臺灣傳統樂曲
從日治時期發行的唱片來看,我們可以發現臺灣擁有相當豐富的音樂文化,有先民飄洋過海所帶來的「八音」、「北管」與「南管」,也有落地生根的「歌仔戲」與「流行歌」。多采多姿的樂曲撞擊與融合,在在豐沃了臺灣今日精彩的音樂土壤。下列四張圓標,曲風分別為「八音」、「北管」、「南管」與「歌仔戲」。
八音
「八音」一詞在漢族音樂史上很早就出現,同時「八音」本身就會隨著歷史與地域的不同,對應的內容也會有所差異。「八音」一詞在《書經》就可見蹤跡,之後在各個朝代的典籍也能看見對「八音」一詞不同的使用。因此有一說法,「八音」是源自周朝時的八種樂器材料: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關於臺灣八音的源流,有些學者指出,或許是明末清初人民因為抗清等環境壓力關係,向外遷移並隨之遷居臺灣。八音以二弦、胖胡、直簫、嗩吶、二胡以及打擊樂器為主,多半在宗教儀式與慶典時演出。早期廟會慶典時,由於樂師人手不足,八音班與北管班的樂師都會互相支援幫忙交流,因此在音樂呈現上有其相近之處。
關於八音、北管,在清朝初期已經有廟會慶典的展演記錄,顯見此類曲風深受臺灣人民喜愛。而日蓄來臺尋找音樂人才,也特別挑選了熟習八音、北管的客家音樂人,可見對日本人而言,八音、北管是相當具代表性的臺灣音樂。
影片說明:苗栗陳家班八音北管團鄭榮興團長,八音的基本認識
出處: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拍攝
影片說明:苗栗陳家班八音北管團演出〈大開門〉
出處: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拍攝
說明:1914年〈大開門〉錄音
出處:徐登芳收藏
參考文獻:
鄭榮興(2008)。台灣北部客家八音研究。宜蘭縣:臺灣傳統數總處籌備處。
北管
「北管」是指北方的館閣或樂種,普遍流傳於平原地區的漢人居住區。透過人文與歷史背景的考察,可以確信北管音樂為隨著漳州籍移民的社群,並於臺閩地區廣為流傳,是臺灣傳統樂曲中的主要樂種。不過漳州地區就目前研究,並無臺灣的北管音樂文化現象,如臺灣北管音樂融入漢人的宗教、民俗與生命禮儀等各個層面,因此北管音樂文化可說是臺灣傳統音樂的獨特現象。
北管主要流傳地區為中部之彰化、臺中,還有臺北。根據臺中市南屯區景樂軒成立於乾隆六年的資料,最遲在1741年,臺灣已經有北管音樂的活動。北管擴散傳播方式非常多元,包括民俗活動裡的出陣、迎神賽會、婚慶喪葬場合的鼓吹樂,甚或在醫療類儀式中的也會見到,另外在臺灣傳統戲劇中不論前場的「布袋戲」、「嘉禮戲」與「歌仔戲」或是作為後場音樂如「過場音樂」或依前場狀況而伴奏的工作,都能聽見北管音樂的蹤跡。常見樂器為二弦、京弦、三弦、笛子、嗩吶、月琴與打擊樂器,北管也有使用琵琶、揚琴等多樣絲竹樂器。
影片說明:當代北管陣頭演出
出處:劉客養。臺灣彰化縣鹿港民俗文物館。於2015年11月12日搜尋
連結:https://youtu.be/OAagGX1haWs
說明:〈送京妹〉錄音
出處:徐登芳收藏
參考文獻:
呂錘寬(2011)。北管音樂。臺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呂錘寬(2011)。臺灣傳統樂器生態與發展。臺中市: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南管
「南管」源自福建泉州,歷史可追溯自漢代、周代房中樂。南管文化圈人士雅好古典,如整弦時搭錦棚的布置,常裝飾以古老的字畫器物,「南管」又稱「千載清音」,與其樂曲的清雅氣息有關。
南管起先是提供人們休閒娛樂的節目,但基於臺灣傳統社會的民宿信仰,南管館閣也會參與一些儀式活動,或是戲曲演出。南管主要分上四管與下四管,上四管樂器分別有琵琶、拍、三弦、洞簫、二弦;下四管有響盞、四塊、雙音與叫鑼。現存漢族樂種所使用的樂器,歷史最悠久且屬最早期之原型者,唯見於南管文化圈,為唐代的原型或演奏方式。另外,南管琵琶是以橫抱的方式演奏,為其鮮明的意像。
日治時期的臺灣唱片中也有不少南管音樂,據研究,當時全臺灣的南管館閣約有42間,1913年曾自發性於鹿港龍山寺舉辦大型活動,此期間大大小小活動不曾間斷。值得一提的是,日治時期唱片公司所錄製的臺灣南管樂曲,多半已融合臺灣當地文化,並不是純種的南管音樂,不過仍聽得出其骨架是以南管為基調。
影片說明:心心南管樂坊 王心心老師,如何欣賞南管音樂
出處: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拍攝
說明:1926年 南管音樂〈輕輕行〉
出處:徐登芳收藏
參考文獻:
呂錘寬(2011)。南管音樂。臺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呂錘寬(2011)。臺灣傳統樂器生態與發展。臺中市: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歌仔戲
相較於南管、北管,「歌仔戲」是新興的戲曲類別。「歌仔戲」初發源於臺灣宜蘭的漢傳統戲曲,從「行歌互答」習俗,慢慢演變成戲曲表演的一種方式。歌仔戲唱詞摻雜古典漢詩、漢文的文言文及閩南語,歌仔戲的伴奏除了有常見的二胡、三弦、笛子與小鼓等樂器,從唱片中也能發現,如爵士鼓、電吉他或大提琴等西方樂器。
歌仔戲尚未盛行前,演員起初是利用戲與戲的空檔之間,為觀眾演出的一小段戲碼,因此會有「日唱北管、夜唱歌仔」與「日唱南管、夜唱歌仔」這樣的俗語來形容歌仔戲演員。另外演出時間急促短暫,所以多半挑選浪漫愛情故事來抓住觀眾的目光。自由戀愛的橋段對當時民風相對純樸的臺灣社會而言,是吸引人觀賞的一大要素。如日蓄最初發行的唱片〈三伯英臺〉,便是歌仔戲裡常見的男女愛情故事。
說明:〈三伯英臺〉 1914年 錄音
出處:林良哲收藏
參考文獻:
徐麗紗、林良哲(2007)。從日治時期唱片看臺灣歌仔戲。宜蘭縣:傳藝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