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評論(按作者順序排列)
1980年代與臺靜農教授合影 著作評論(按日期順序排列)
林文月教授的信函,頗似信筆而出,但直抒胸臆,更見性情。不論對師長、友人、以至後輩,都流露出一股溫柔關愛的情意。既寫生活近況,又敘見聞感懷,尤多言及她在國外的寫作、教學等情況,是進一步瞭解其為人與作品的絕佳參考。
書函中,寫給臺靜農先生的部分,是中文系同仁整理臺先生遺物時發現的,對臺先生與林教授的師弟情誼是一份永久的紀念。給齊邦媛教授的信函,則充分顯現了兩人的可以閒話家常,以至無所不談的深厚交情。在給柯張二人的書翰中,亦很生動的記錄了她初到國外任教,以及聽聞了鄭騫先生過世消息的感想。
關於林文月教授著作的評論,初步檢索所得,計有六十七筆。這裡只展出何寄澎、琦君、余光中、沈謙、鄭明琍、楊照等人的評論,以及中央日報副刊上對《飲膳札記》的會評。由此亦可見,其作品受重視的一斑。
【撰稿者:柯慶明教授】
作者 |
題名 |
書刊名 |
卷期 |
日期 |
頁次 |
楊照 | 對食物的專注尊重:讀林文月的「飲膳札記」 | http://www.epeople. com.tw/F018F018_ 19990620.html |
|||
壽余 | 「源氏物語」拾穗 | 書評書目 | 10 | 1974.2 | 112-113 |
琦君 | 心靈的契合:讀林文月的散文「遙遠」(上) | 台灣新生報 | 12 | 1981.4.13 | |
琦君 | 心靈的契合:讀林文月的散文「遙遠」(下) | 台灣新生報 | 12 | 1981.4.14 | |
陳昌明 | 淡中藏美麗:讀林文月「午後書房」 | 文訊 | 23 | 1986.4 | 179-182 |
安立 | 經營的散文:評介「午後的書房」 | 自立晚報 | 12 | 1986.5.5 | |
黃秋芳 | 午後書房:林文月的散文世界 | 自由青年 | 77:6 | 1987.6 | 36-414 |
何寄澎 | 真幻之際‧物我之間:林文月散文中的生命觀照及胞與情懷(上) | 國文天地 | 3:1=25 | 1987.6.1 | 82-86 |
何寄澎 | 真幻之際·物我之間:林文月散文中的生命觀照及胞與情懷(下) | 國文天地 | 3:2=26 | 1987.7.1 | 68-71 |
鄭明娳 | 羞澀的對話評林文月「交談」 | 聯合文學 | 4:8 | 1988.6. | 68-71 |
余光中 | 交談 | 聯合報 | 21 | 1988.3.8 | |
何寄澎 | 感傷與喜悅:簡評林文月「作品」 | 文訊月刊 | 56=95 | 1993.9 | 20-21 |
劉麟 | 林文月的人和散文 | 中華日報 | 11 | 1994.1.29 | |
羅宏益 | 擬古與創新:評林文月擬古散文之創作 | 國文天地 | 10:9 | 1995.2 | 60-66 |
小民 | 感人慈母心:讀兩位女作家給女兒的書信 | 書評 | 15 | 1995.4 | 7-9 |
張夢瑞 | 林文月重修「連雅堂傳」勾起連戰對先人無限尊敬 | 民生報 | 15 | 1995.1.3 | |
羅宏益 | 擬古與創新:評林文月擬古散文之創作 | 傳習 | 13 | 1995.4 | 107-114 |
宋裕 | 羞澀而![]() |
明道文藝 | 239 | 1996.2 | 137-143 |
王錫璋 | 京都一年 | 國語日報 | 12 | 1996.10.15 | |
張夢瑞 | 京都一年歷久彌新 | 民生報 | 15 | 1996.9.14 | |
孫松堂 | 老書新賣照舊看好 | 中華日報 | 15 | 1997.10.14 | |
方瑜 | 歲月與詩歌 | 聯合報 | 47 | 1997.4.14 | |
林水福 | 伊勢物語 | 中國時報 | 42 | 1997.4.2 | |
孫松堂 | 舊酒新瓶依然香醇 | 中央日報 | 21 | 1997.7.16 | |
沈謙 | 從緊張到和諧:林文月的「蒼蠅與我」 | 中央日報 | 21 | 1997.7.31 | |
林繼生 | 諧趣怡人,寄寓深遠:「蒼蠅與我」賞析 | 中央日報 | 26 | 1999.4.24 | |
方瑜 | 飲膳召回的往昔時光:飲膳札記 | 中國時報 | 42 | 1999.5.20 | |
李黎 | 滋味的藝術.藝術的滋味 | 聯合報 | 48 | 1999.5.3 | |
陳思和等 | 中副紙上讀書會:飲膳札記 | 中央日報 | 18 | 1999.8.11 | |
何雅雯 | 林文月「飲膳札記」 | 文訊月刊 | 180 |
2000.10 | 27-28 |
作者 |
題名 |
書刊名 |
卷期 |
日期 |
頁次 |
小民 | 感人慈母心:讀兩位女作家給女兒的書信 | 書評 | 15 | 1995.4 | 7-9 |
方瑜 | 歲月與詩歌 | 聯合報 | 47 | 1997.4.14 | |
方瑜 | 飲膳召回的往昔時光:飲膳札記 | 中國時報 | 42 | 1999.5.20 | |
王錫璋 | 京都一年 | 國語日報 | 12 | 1996.10.15 | |
安立 | 經營的散文:評介「午後的書房」 | 自立晚報 | 12 | 1986.5.5 | |
何寄澎 | 真幻之際‧物我之間:林文月散文中的生命觀照及胞與情懷(上) | 國文天地 | 3:1=25 | 1987.6.1 | 82-86 |
何寄澎 | 真幻之際·物我之間:林文月散文中的生命觀照及胞與情懷(下) | 國文天地 | 3:2=26 | 1987.7.1 | 68-71 |
何寄澎 | 感傷與喜悅:簡評林文月「作品」 | 文訊月刊 | 56=95 | 1993.9 | 20-21 |
何雅雯 | 林文月「飲膳札記」 | 文訊月刊 | 180 | 2000.10 | 27-28 |
余光中 | 交談 | 聯合報 | 21 | 1988.3.8 | |
宋裕 | 羞澀而![]() |
明道文藝 | 239 | 1996.2 | 137-143 |
李黎 | 滋味的藝術.藝術的滋味 | 聯合報 | 48 | 1999.5.3 | |
沈謙 | 從緊張到和諧:林文月的「蒼蠅與我」 | 中央日報 | 21 | 1997.7.31 | |
林水福 | 伊勢物語 | 中國時報 | 42 | 1997.4.2 | |
林繼生 | 諧趣怡人,寄寓深遠:「蒼蠅與我」賞析 | 中央日報 | 26 | 1999.4.24 | |
孫松堂 | 舊酒新瓶依然香醇 | 中央日報 | 21 | 1997.7.16 | |
孫松堂 | 老書新賣照舊看好 | 中華日報 | 15 | 1997.10.14 | |
張夢瑞 | 林文月重修「連雅堂傳」勾起連戰對先人無限尊敬 | 民生報 | 15 | 1995.1.3 | |
張夢瑞 | 京都一年歷久彌新 | 民生報 | 15 | 1996.9.14 | |
陳昌明 | 淡中藏美麗:讀林文月「午後書房」 | 文訊 | 23 | 1986.4 | 179-182 |
陳思和等 | 中副紙上讀書會:飲膳札記 | 中央日報 | 18 | 1999.8.11 | |
琦君 | 心靈的契合:讀林文月的散文「遙遠」(上) | 台灣新生報 | 12 | 1981.4.13 | |
琦君 | 心靈的契合:讀林文月的散文「遙遠」(下) | 台灣新生報 | 12 | 1981.4.14 | |
黃秋芳 | 午後書房:林文月的散文世界 | 自由青年 | 77:6 | 1987.6 | 36-414 |
楊照 | 對食物的專注尊重:讀林文月的「飲膳札記」 | http://www.epeople. com.tw/F018F018_ 19990620.html |
|||
壽余 | 「源氏物語」拾穗 | 書評書目 | 10 | 1974.2 | 112-113 |
劉麟 | 林文月的人和散文 | 中華日報 | 11 | 1994.1.29 | |
鄭明娳 | 羞澀的對話評林文月「交談」 | 聯合文學 | 4:8 | 1988.6. | 68-71 |
羅宏益 | 擬古與創新:評林文月擬古散文之創作 | 國文天地 | 10:9 | 1995.2 | 60-66 |
羅宏益 | 擬古與創新:評林文月擬古散文之創作 | 傳習 | 13 | 1995.4 | 107-114 |
圖書館聯絡電話:館長室(2363-0231轉2266);特藏組(2363-0231轉2275)
多媒體服務中心(2363-0231轉2050)
圖書館聯絡傳真:2363-4344
臺大近代名家手稿 | 林文月首頁 | 展覽簡介 | 林文月事略 | 林文月學術論著 | 林文月散文創作 |
林文月譯《源氏物語》| 林文月譯《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記》 | 林文月譯註《伊勢物語》與插畫 |
書信與評論 | 訪談與報導 | 柯教授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