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月教授一身而兼教師、學者、作家、翻譯家及相夫教子的主婦,在各方面皆能有傑出的表現,可謂當代的傳奇之一。因而,各種報刊與雜誌,往往樂予報導,經常訪談。這裡展出的只是其中的一部份。
訪談的內容,大抵包括其平生就學等經歷、文學創作、研究教學與翻譯工作等,也往往談到個人性情志趣、女性的當代處境,與生活上的種種情趣的發掘與安排。對於她的生活與工作,都是很好的回顧與闡釋。
報導中最有意味的是其夫婿郭豫倫先生所撰的
〈林文月的希望〉,對其性情志趣真的是傳神之筆。日本《朝日新聞》分別在一九八四年與一九九五年,以「《源氏物語》的中文譯者」與「東亞同文書院紀念賞得獎人」,兩度對林文月教授作了專題人物的報導。The
Economic News亦在一九八○年,以長達全頁的篇幅,作為一位成功女性的範例,對她的翻譯工作與家庭生活作了詳細的報導。由此亦可見其國際聲望。
【撰稿者:柯慶明教授】
作者 |
題名 |
書刊名 |
卷期 |
日期 |
頁次 |
夏祖麗 | 林文月的古典書房 | 書評書目 | 45 | 1977.1 | 30-38 |
吳橋 | 人性與同情:與林文月教授談「傳記文學」 | 書評書目 | 55 | 1977.11 | 13-17 |
林淑蘭 | 這是她吸取的地方也是她吐露的地方 | 中央日報 | 11 | 1978.6.7 | |
林香葵 | 五年明月伴書牘:林文月談源氏物語翻譯甘苦 | 民生報 | 7 | 1979.1.22 | |
丘彥明 | 製造一支棉花糖:曾野綾子、林文月對談錄 | 聯合報 | 8 | 1979.10.27 | |
Michelle Pao | A monumental translation widely received | The Economic News | 7 | 1980.1.7 | |
郭豫倫 | 林文月的希望 | 純文學 | 春季號 | 1981.4.1 | 12 |
林海音 | 剪影話文壇:三鄭一林 | 聯合報 | 8 | 1983.9.2 | |
堀江琉璃子 | 源氏物語中?語?譯??林文月? | 朝日新聞 | 14 | 1984.5.20 | |
謝斐如 | 亦真、亦善、亦美:林文月由內而外的優雅生活 | 我們的 | 1985.9 | 38-66 | |
張國立 | 林文月的課外活動 | 中華日報 | 11 | 1986.1.29 | |
廖玉蕙 | 午後書房的對白:秋日訪林文月 | 中國時報 | 8 | 1986.12.5 | |
聯副編輯室 | 訪林文月 | 聯合報 | 8 | 1987.4.17 | |
羅鳳珠 | 讀中文系的人:訪林文月教授 | 聯合報 | 8 | 1987.12.1 | |
陳素芳 | 林文月腹有詩書氣自華 | 中華日報 | 15 | 1988.3.17 | |
仙枝 | 手搦數管才筆:林文月從六朝的典麗中走來(上) | 中央日報 | 16 | 1988.9.16 | |
仙枝 | 手搦數管才筆:林文月從六朝的典麗中走來(下) | 中央日報 | 16 | 1988.9.17 | |
姚儀敏 | 脫略世塵的風華:側寫散文作家林文月女士 | 中央月刊 | 23:11 | 1990.11 | 74-77 |
紀華 | 林文月:「讀書是一種癡迷」 | 誠品閱讀雙月刊 | 4 | 1992.6.1 | 84-85 |
洪進業 | 林文月:杏壇退休、翻譯與創作不倦 | 中國時報 | 31 | 1993.7.9 | |
聯合報 | 林文月退休 史丹福爭聘 | 聯合報 | 35 | 1993.7.26 | |
徐開塵 | 林文月換個講堂散播中國文學 | 民生報 | 15 | 1994.5.8 | |
聯合報 | 林文月獲翻譯成就獎 連戰 與有榮焉 | 聯合報 | 35 | 1994.5.12 | |
黃秀慧 | 三個「我」 林文月的文學心情 | 聯合報 | 37 | 1994.5.16 | |
李泥 | 與源氏交談為物語擬古:林文月悠遊於創作與翻譯的園地 | 中央日報 | 19 | 1994.5.22 | |
陳芳婷 | 林文月、林文英從父親抱回長城一塊磚說起(上) | 中央日報 | 16 | 1994.10.12 | |
陳芳婷 | 林文月、林文英從父親抱回長城一塊磚說起(下) | 中央日報 | 16 | 1994.10.13 | |
金聖華 | 明月來相照:林文月教授訪問錄 | 明報月刊 | 248(29:12) | 1994.12 | 81-88 |
沈謙 | 林文月:中文系的幸運與驕傲 | 中央日報 | 19 | 1995.5.19 | |
宋裕 | 羞澀而恆毅的林文月 | 明道文藝 | 239 | 1996 | 137-143 |
董橋 | 看芙蓉爭看她 | 中國時報 | 31 | 1997.1.9 | |
莊宜文 | 在沒有疆域的國度:林文月的閱讀天地 | 聯合報 | 41 | 1997.12.22 | |
莊宜文 | 在沒有疆域的國度:林文月的閱讀天地 | 聯合報 | 41 | 1997.12.23 | |
王開平 | 如此遙遠,如此美好:訪散文作家林文月 | 聯合報 | 41 | 1999.4.26 | |
徐淑卿 | 林文月追憶逝水年華 | 中國時報 | 42 | 1999.5.20 | |
陳芳明 | 她自己的書房:林文月的散文書寫 | 中國時報 | 37 | 2000.3.20 | |
王妙如 | 命運眷顧+個人才具(專訪林文月) | 中國時報 | 37 | 2000.3.21 | |
陳芳明 | 她自己的書房:林文月的散文書寫 | 中國時報 | 37 | 2000.3.21 | |
蔡詩萍 | 擬古有如翻譯:專訪林文月 | 中國時報 | 37 | 2000.3.22 | |
王妙如 | 很多菜 我已忘記曾做過:專訪林文月 | 中國時報 | 37 | 2000.3.23 | |
蔡詩萍 | 為長恨歌翻譯源氏物語:專訪林文月 | 中國時報 | 37 | 2000.3.24 | |
王妙如 | 中日語的橋樑:專訪林文月 | 中國時報 | 37 | 2000.3.25 | |
李欣倫 | 書房廚房間的特殊氣質 | 中國時報 | 37 | 2000.4.20 |
作者 |
題名 |
書刊名 |
卷期 |
日期 |
頁次 |
Michelle Pao | A monumental translation widely received | The Economic News | 7 | 1980.1.7 | |
王妙如 | 命運眷顧+個人才具(專訪林文月) | 中國時報 | 37 | 2000.3.21 | |
王妙如 | 很多菜 我已忘記曾做過:專訪林文月 | 中國時報 | 37 | 2000.3.23 | |
王妙如 | 中日語的橋樑:專訪林文月 | 中國時報 | 37 | 2000.3.25 | |
王開平 | 如此遙遠,如此美好:訪散文作家林文月 | 聯合報 | 41 | 1999.4.26 | |
丘彥明 | 製造一支棉花糖:曾野綾子、林文月對談錄 | 聯合報 | 8 | 1979.10.27 | |
仙枝 | 手搦數管才筆:林文月從六朝的典麗中走來(上) | 中央日報 | 16 | 1988.9.16 | |
仙枝 | 手搦數管才筆:林文月從六朝的典麗中走來(下) | 中央日報 | 16 | 1988.9.17 | |
吳橋 | 人性與同情:與林文月教授談「傳記文學」 | 書評書目 | 55 | 1977.11 | 13-17 |
宋裕 | 羞澀而恆毅的林文月 | 明道文藝 | 239 | 1996 | 137-143 |
李欣倫 | 書房廚房間的特殊氣質 | 中國時報 | 37 | 2000.4.20 | |
李泥 | 與源氏交談為物語擬古:林文月悠遊於創作與翻譯的園地 | 中央日報 | 19 | 1994.5.22 | |
沈謙 | 林文月:中文系的幸運與驕傲 | 中央日報 | 19 | 1995.5.19 | |
林香葵 | 五年明月伴書牘:林文月談源氏物語翻譯甘苦 | 民生報 | 7 | 1979.1.22 | |
林海音 | 剪影話文壇:三鄭一林 | 聯合報 | 8 | 1983.9.2 | |
林淑蘭 | 這是她吸取的地方也是她吐露的地方 | 中央日報 | 11 | 1978.6.7 | |
金聖華 | 明月來相照:林文月教授訪問錄 | 明報月刊 | 248(29:12) | 1994.12 | 81-88 |
姚儀敏 | 脫略世塵的風華:側寫散文作家林文月女士 | 中央月刊 | 23:11 | 1990.11 | 74-77 |
洪進業 | 林文月:杏壇退休、翻譯與創作不倦 | 中國時報 | 31 | 1993.7.9 | |
紀華 | 林文月:「讀書是一種癡迷」 | 誠品閱讀雙月刊 | 4 | 1992.6.1 | 84-85 |
夏祖麗 | 林文月的古典書房 | 書評書目 | 45 | 1977.1 | 30-38 |
徐淑卿 | 林文月追憶逝水年華 | 中國時報 | 42 | 1999.5.20 | |
徐開塵 | 林文月換個講堂散播中國文學 | 民生報 | 15 | 1994.5.8 | |
張國立 | 林文月的課外活動 | 中華日報 | 11 | 1986.1.29 | |
莊宜文 | 在沒有疆域的國度:林文月的閱讀天地 | 聯合報 | 41 | 1997.12.22 | |
莊宜文 | 在沒有疆域的國度:林文月的閱讀天地 | 聯合報 | 41 | 1997.12.23 | |
郭豫倫 | 林文月的希望 | 純文學 | 春季號 | 1981.4.1 | 12 |
陳芳明 | 她自己的書房:林文月的散文書寫 | 中國時報 | 37 | 2000.3.20 | |
陳芳明 | 她自己的書房:林文月的散文書寫 | 中國時報 | 37 | 2000.3.21 | |
陳芳婷 | 林文月、林文英從父親抱回長城一塊磚說起(上) | 中央日報 | 16 | 1994.10.12 | |
陳芳婷 | 林文月、林文英從父親抱回長城一塊磚說起(下) | 中央日報 | 16 | 1994.10.13 | |
陳素芳 | 林文月腹有詩書氣自華 | 中華日報 | 15 | 1988.3.17 | |
堀江琉璃子 | 源氏物語中?語?譯??林文月? | 朝日新聞 | 14 | 1984.5.20 | |
黃秀慧 | 三個「我」 林文月的文學心情 | 聯合報 | 37 | 1994.5.16 | |
董橋 | 看芙蓉爭看她 | 中國時報 | 31 | 1997.1.9 | |
廖玉蕙 | 午後書房的對白:秋日訪林文月 | 中國時報 | 8 | 1986.12.5 | |
蔡詩萍 | 擬古有如翻譯:專訪林文月 | 中國時報 | 37 | 2000.3.22 | |
蔡詩萍 | 為長恨歌翻譯源氏物語:專訪林文月 | 中國時報 | 37 | 2000.3.24 | |
聯合報 | 林文月退休 史丹福爭聘 | 聯合報 | 35 | 1993.7.26 | |
聯合報 | 林文月獲翻譯成就獎 連戰 與有榮焉 | 聯合報 | 35 | 1994.5.12 | |
聯副編輯室 | 訪林文月 | 聯合報 | 8 | 1987.4.17 | |
謝斐如 | 亦真、亦善、亦美:林文月由內而外的優雅生活 | 我們的 | 1985.9 | 38-66 | |
羅鳳珠 | 讀中文系的人:訪林文月教授 | 聯合報 | 8 | 1987.12.1 |
圖書館聯絡電話:館長室(2363-0231轉2266);特藏組(2363-0231轉2275)
多媒體服務中心(2363-0231轉2050)
圖書館聯絡傳真:2363-4344
臺大近代名家手稿 | 林文月首頁 | 展覽簡介 | 林文月事略 | 林文月學術論著 | 林文月散文創作 |
林文月譯《源氏物語》| 林文月譯《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記》 | 林文月譯註《伊勢物語》與插畫 |
書信與評論 | 訪談與報導 | 柯教授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