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歌謠的歷史發展中,洪一峰是當年少數同時身兼歌手與創作者的音樂人,同時也是具有使命感的創作者。他對臺灣歌謠的貢獻,主要在於歌曲創作與歌唱教學。
1960年代的唱片界中,翻唱歌曲現象興盛,他的創作歌曲〈舊情綿綿〉十分賣座,讓亞洲唱片老闆重拾對臺灣歌謠作曲者的信心,也將他個人的音樂生涯推向高峰。洪一峰以他自己的創作,讓當時因翻唱現象而備受質疑的臺灣歌謠抬頭挺胸,甚至在聽眾的心中,在後繼歌手的歌聲裡,綿延傳唱50年。
自19歲所創作的〈蝶戀花〉開始,洪一峰以自身對臺灣歌謠的熱情,到2010年辭世,已知所創作的歌曲達160首之多,其數量更隨著學者研究與洪一峰家人的發現持續增加,其中也包括他在1980年代臺灣歌謠沒落時期努力不懈的創作,與1989年信主之後所創作的福音詩歌。近一年來,更發現洪一峰的歌曲創作除了以臺語為主的臺灣歌謠以外,更有與日本作詞家合作的歌曲。
洪一峰不只在創作上對臺灣歌謠具有貢獻,他對歌唱教學也投注相當多的心力。1960年代,電臺盛行舉辦歌唱比賽,許多歌唱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已有名氣的他,教學的足跡遍布臺灣北、中、南的音樂教室。雖未受過學院派體制內的歌唱訓練,但在表演之餘不忘自我進修,閱讀歌唱技巧與樂理等相關書籍,並整理出一套自有的歌唱教學系統。洪一峰的學生,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即是對大兒子洪榮宏的嚴謹教學,他不僅發現洪榮宏的音樂天賦,更替他規劃歌唱訓練課程,請來鋼琴家教加強基本功,讓洪榮宏在5歲首度客串登臺時能夠一鳴驚人,奠定他日後的演藝之路。洪榮宏在16、7歲的走紅,無形中替後來沒落的臺灣歌謠發展再度注入一線生機。這其中的關聯,也要歸功於洪一峰當年的督促。
洪一峰將受到的音樂刺激,忠實地呈現在創作風格上,他的創作不單是在「數量」上充實了臺灣歌謠的陣仗,也在「質地」裡替臺灣歌謠注入了多元的血液。在歌曲的傳承上,他以歌唱教學,藉由教育傳承臺灣歌謠,讓悠揚的旋律在歷史的洪流之中,為臺灣在文化傳承上留下珍貴的記憶瑰寶。
本網站之所有圖文內容版權為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所有,請勿任意轉載或擷取使用 © 2014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
如有任何問題與建議,歡迎您與我們聯繫。 TEL ▏+886-2-3366-4551 E-Mail ▏tulce@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