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行歌曲的流傳網絡中,歌曲通常是宣傳電影的利器。不過在臺灣歌謠的歷史中,也有因為歌曲的流行程度而使一部電影催生的例子。

洪一峰所主演的臺語片《舊情綿綿》即是此例:原本為廣播電臺眾歌手皆可演唱的歌曲,後灌錄亞洲唱片而成名,最後引起臺語片導演邵羅輝的注意,邀請拍片,其劇情則依據當時的廣播劇《舊情綿綿》改寫而成。雖然洪一峰並非臺灣歌謠歌星跨足拍臺語片的第一人,但是充分運用歌手本身演唱或創作之歌曲、以及歌手形象,此片可說是首開先河。   

洪一峰在1962年的《舊情綿綿》獲得迴響後,陸續演出《何時再相逢》、《祝你幸福》、《歌星淚》、《金龍一號》等臺語片,也替影片演唱或創作電影主題歌。《舊情綿綿》的同名插曲,《何時再相逢》的〈寶島曼波〉,都是利用現有已完成的曲目作為插曲。《何時再相逢》同時也開始為電影量身打造插曲〈何時再相逢〉,《祝你幸福》的〈母子愛〉,《歌星淚》的〈歌星淚〉與〈孝女的心聲〉等,皆是因應電影而生的作品。直到了1970年的《金龍一號》又回歸到使用過往作品,收錄〈男兒哀歌〉作為片中歌曲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