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新美學的誕生,許培鴻的攝影見證

崑曲是中國戲曲發展醇熟,到達極度精緻且最富表現力的劇種。也因此傳習不易,創作尤難;雖盛行於嘉靖、萬曆與清初,一時名作名家迭出。道光、咸豐間徽班融合崑腔與皮簧諸腔,創為平劇,因其平易,且受帝室喜愛而大為流行。崑劇因此逐漸式微。民國之後,傳統的文人社會解體,崑劇更屢屢有廣陵散絕之虞。

在此新美學的嘗試下,《青春版牡丹亭》演出遍及台港、大陸各地,以至歐洲美國,盛況空前,已近兩百場。重新整編的《玉簪記》在兩岸的演出亦大受歡迎,一票難求。在白先勇新美學的團隊中許培鴻的攝影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他的參與不但見證了這一崑曲新美學的誕生;本身就是崑曲新美學的一種見微知著的絕佳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