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盞特展簡介
唐宋之際,中國人的飲茶方式出現了變化。當時流行的是北宋書法名家蔡襄在《茶錄》中記載的「點茶」。所謂「點茶」,就是將茶製成粉末後,放入茶盞中以水沖注,並用茶筅擊拂攪拌後飲用。今日日本的「茶道」,原型就是宋代的「點茶」。
北宋初年,點茶法在建州(今福建省建甌縣)發展得最為完備,並衍生出「鬥茶」、「茶戲」的風俗,講究注水、擊拂及泡沫生成的力道與時機。當時建州是精品茶的產地,所出產的「北苑貢茶」,品質最佳者乃是白茶,研末後壓製成龍鳳圖案的茶餅進貢,號稱「龍團鳳髓」。蔡襄在仁宗慶曆間(1041-48)任福建路轉運使時,將建州點茶的講究寫成《茶錄》一書,從器具一路談到點飲的方法。《茶錄》中談到:「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指的就是「建盞」。
「建盞」出產於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鎮,由窯變形成獨特的長芒及銀斑,呼為「兔毫盞」或「鷓鴣斑」。如蘇軾<水調歌頭>:「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兔毫盞裡,霎時滋味舌頭回。」在蔡襄、梅聖俞、歐陽修、蘇軾、蘇轍、黃庭堅等時人的詩文裡,建州白茶與黑盞,成為茶飲時尚的代名詞,風靡了北宋朝廷及士大夫階層,並在徽宗時代達到高峰。
於此同時,唐代以來即廣泛用於茶飲的青瓷與白瓷,也仍然用於點飲。青瓷如北方耀州窯、南方龍泉窯,白瓷如北方定窯、南方景德鎮窯等珍品,在不同時期達到高水準的藝術成就,也說明飲用白茶並非唯一的主流,點飲綠末茶及煎茶法仍然保留在飲茶的傳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