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出版品簡介-圖書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出版品簡介-圖書

[圖書] [明信片] [書籤] [影片]

 

圖書購買方式

1. 親洽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書店購買

2. 郵政劃撥 ▎
劃撥帳號:17653341 / 戶名:國立臺灣大學
通訊欄請註明:「向出版中心購買《--書名--》、數量、單價、合計金額及訂購人資料」

3. 即期支票或郵政匯票 ▎
抬頭請註明「國立臺灣大學」。掛號寄至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4. 信用卡刷卡 ▎
下載臺大出版中心信用卡資料表,列印填寫完之後,傳真至(02)2363-6905
出版中心收到您的劃撥訂單、支票、郵政匯票或信用卡傳真資料後,即請貨運公司送至您指定之收貨地點,貨運費用請自理。

 

  臺大出版中心校總區書店 ▎
  地  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臺大總圖書館地下一樓(地圖
  電  話:(02) 2365-9286
  營業時間:週一至週五 8:30-17:00(例假日休息)

  臺大出版中心校史館書店 ▎
  地  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臺大校史館二樓
  電  話:(02) 3366-1523
  營業時間:09:00-17:00 (週二暨國定假日休息)
  ntuprs@ntu.edu.tw

 

《留聲曲盤中的臺灣──聽見百年美聲與歷史風情》
Taiwan in Phonograph Records──Listening to the Music and Historical Moments of a Century



2021年2月出版,平裝,
NT$800

留聲機及相關聲音載體的發明,如:唱筒、蟲膠唱片等,讓人類歷史從單純文字記載擴及至聲音記錄文獻,蟲膠唱片發行時間約為1890到1950年,材質主要取自東南亞、印度一帶胭脂蟲的分泌物,其轉速為每分鐘78圈,故又稱78轉唱片(78rpm Records),因其質地硬且易碎,加上年代久遠,格外不易保存,故能倖存下來的如鳳毛麟角,彌足珍貴。
本書主要介紹1914年起至二戰前臺灣唱片工業的萌芽與興衰,內容不僅涵蓋臺灣出版的唱片,更觸及日本、中國與東南亞發行的作品,取材視野寬廣,作者訪談多位音樂人後代考證史料,並輔以近千幀經典照片、繪葉書、珍貴歷史文獻資料,收集與梳理當年報章雜誌及書籍相關音樂報導(如:《日蓄新聞》、《コロムビア ニュース》、《臺灣新民報》、《臺灣日日新報》等)。全書圖文並茂,以一般大眾可輕鬆閱讀的方式行文,細數戰前臺灣曲盤工業發展脈絡、唱片歌曲內容與相關歷史風情,喚起人們的臺灣記憶。
唱片聲音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曲盤內容平實反映一個時代庶民的心聲和生活背景樣貌,如同書中所言:「每一張老曲盤的音軌,都刻錄著一段臺灣早期的聲音歷史;每一張老唱片的背後,也蘊藏有一齣精彩動人的時代故事」,如果,你沒來得及生逢其時,現在,你還來得及藉由此書身歷其境!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琉歌大觀



2020年2月出版,精裝,
NT$1,200(臺灣);
US$120(海外)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著者簡介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 琉歌大觀
Ryukataikan: A Collection of Ryukyu Songs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brary: A Transcription, Vol. 1-4

沖繩在二次世界大戰歷經戰火摧殘,史料文物毀失殆盡,現存於臺大圖書館的許多琉球抄本益形貴重。《琉歌大觀》由曾任沖繩縣立圖書館第二任館長的沖繩學學者真境名安興(唐名毛居易,1875-1933)傾盡畢生心血綴輯而成,採集之歌謠涵蓋時間自1461年迄於1917年,長達456年,詳實而深入的專業考據,為琉球文學的重要寶典。根據《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日文善本解題圖錄》記載,此書當時並未出版,在原件佚失後,本館所藏應是依據原始稿本所謄抄的唯一寫本。臺大圖書館與琉球大學藉由跨國合作計畫,將臺大館藏《琉歌大觀》抄本進行全文翻刻、現代日文語譯並撰寫解題,出版全文刊本《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琉歌大觀》全四卷。各輯歌謠以三段式編排,上段為翻刻原文,中段為日文語譯,下段為注。卷末附上日文語句索引,以方便學界了解與利用。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田中文庫植物圖譜(再版)
An Atlas of Plants from the Tanaka Collection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brary



2019年10月出版,精裝,
NT$2,500(臺灣);
US$250(海外)

田中文庫原為田中長三郎教授之私人收藏。田中教授為著名的果樹園藝專家,曾任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農學‧熱帶農學第二講座」教授及附屬圖書館第一任館長。田中文庫中大部分書籍為田中教授購自義大利之德國植物學家暨藏書家Otto Penzig之私人藏書(內含植物學家E. F. Nolte之藏書),多數為十五至二十世紀初義大利文、拉丁文、英文等十餘種歐洲語文之植物學、園藝學著作,其中許多書籍含精美的手繪圖片。本圖譜即自田中文庫的書籍中挑選具代表性的植物圖片,植種包括許多世界著名的觀賞、食用、藥用、有毒及香料植物,分佈地區廣被熱帶至寒帶、歐洲至新大陸,也包括一些臺灣本地自生或栽培的品種。每一幅手繪植物,不僅線條細膩,而且色彩豔麗真實,足可帶領讀者走進歷史的迴廊,體驗早年的植物學者在熱帶叢林、北極凍原、沙漠荒地等地區探險採集之艱辛。
本圖譜於2019年10月再版,不僅重現原書的精美圖版,更增添許多精彩的內容:書中所有的圖版說明皆經翻新擴寫,此外也新增四張田中教授親繪的櫻花素描(蔡平里教授捐贈),以及二篇介紹田中教授的文章。在此誠摯地邀請各方讀者一齊來欣賞這本學術與觀賞價值兼具的書籍。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平家物語音譜本 第一卷
The Musical Score of The Tale of the Heike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brary, Vol. 1



2018年12月出版,精裝,
NT$1,200(臺灣);
US$120(海外)

本書為臺灣大學圖書館《平家物語音譜本》系列第一卷,本系列預計推出三卷,係根據所收藏的平曲音譜本附上將草書解讀為現行字體的全文影像再製本。
「平曲」是以琵琶伴奏而演誦「平家物語」的藝能。平家物語在13世紀初問世,後來由盲人傳承演出,但至江戶時代(17世紀初)之後的演出者則就不再限於盲人,因此相關的譜本(樂譜)也在17世紀之後才陸續作成。臺大圖書館典藏有此類「平家物語」的譜本,雖非最早版本,但也是十分珍貴的資料。因該書原件並未開放調閱,此音譜本以彩色印刷出版,又輔以翻刻文字,有助於日本平曲、平家等研究者或有興趣者瞭解利用。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 賀茂季鷹『雲錦翁家集』  



2014年6月出版,精裝,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之日文古籍, 約有二萬餘冊江戶、明治時代之典籍,包括寫本與刊本。其中不少圖書或是在出版史上具有意義,或是典藏本為孤罕本,均對日本的歷史與文化史甚具重要性,故此類圖書資料為本館合作出版之優先遴選對 象。『雲錦翁家集』是日本近世文學中和歌歌壇之泰斗賀茂季鷹的和歌集,對日本所謂堂上派的地下歌人之研究,可說是至為珍貴之材料。而且此一典藏可能是初版,或是與初版甚為近似之善本,尤其與原本同時留下來的函套上,明白印記當時的印刷部數,是十分珍貴之資訊。因此,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將之納入合作出版計畫中,出版為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的全文刊本出版品之第五種。本書是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與日本學者盛田帝子先生合作之成果,由盛田帝子先生將原本以草書假名印刷的內容,進行完整的打字翻刻,以裨益對內容的解讀與對立『雲錦翁家集』特殊性的理解。此外,原書本來是一套四冊之線裝書,版面美善,可說文學與藝術價值兼具,故本館將之出版為原文影像與翻刻打字對照之刊本。相信此出版品不只能夠提供內容研究之用,也能提供日本近世文學中的和歌集之鑑賞。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 琉球關係史料集成
Historical Archives of the Ryukyu Kingdom Housed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brary : A Transcription, Vol. 1-5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 琉球關係史料集成 第一卷

2013年12月出版,精裝,
NT$1,200(臺灣);
US$120(海外)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總覽

本書為臺大圖書館根據與琉球相關的史料所編製的全文翻刻暨現代日文語譯及解題的刊行本。
臺大圖書館典藏一批臺北帝大時期透過抄寫所蒐集之沖繩(琉球)史料。沖繩因二次世界大戰時遭受轟炸,史料文物毀失殆盡,使當時抄寫之該批典藏益形貴重。該批史料包含「冠船日記」、「親見世日記」、「異國日記」、「冠船ニ付評價方日記」、「冠船之時唐大和御使者入目總帳 全」等,俱實記載了1719-1866年(清朝康熙至同治年間)的中琉外交關係。然因該史料語文為日本明治之前的古日文,且包含沖繩方言,使外國人與日本年輕一輩均不易解讀。臺大圖書館透過合作計畫,由琉球大學的學者群與沖繩公文書館沖繩縣教育廳文化財課史料編集班的專家,將該批史料進行全文翻刻、現代日文語譯、以及名詞解釋與校勘等,並撰寫解題,此外,臺大圖書館為學者專家所撰寫之相關文章進行中文翻譯,出版為「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 琉球關係史料集成」,以方便學界了解與利用該批有關中琉關係史的重要史料。
本史料集成將分年出版為五卷(冊)套書。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長澤文庫」解題目錄
Annotative Catalog of the Nagasawa Collection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brary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長澤文庫」解題目錄

2013年12月出版,精裝,
NT$800(臺灣);
US$75(海外)

為臺大圖書館特藏文庫「長澤文庫」之解題目錄(含索引),每一筆書目資料均包含簡要的解題說明,提供使用者查詢「長澤文庫」之圖書資料,以及了解各筆典藏的大要。
臺大圖書館自臺北帝國大學接收的圖書中之日文線裝書典藏,主要的部分是日本江戶時代(大約1603至1867年間)的刊本與抄/寫本,其中包含重要的個人典藏「長澤文庫」。此文庫為日本幕府末年的國文學者兼和歌作家長澤伴雄的個人收藏,其中包含長澤伴雄的自筆日記、隨筆、名家評校本等珍貴文史資料,涵蓋的主題範圍甚為廣泛。
本書之出版,是透過合作計畫,針對該文庫進行完整盤點與內容調查的成果。內容調查之部分,由日本福岡大學高橋昌彥教授率領團隊進行各筆典藏之書目製作與內容摘要解題撰寫,臺大圖書館工作人員配合進行徹底的典藏盤點,並進行名詞解釋與多種附錄製作,包括名詞解釋、8種索引、年表等。
此外,本目錄中收錄一篇「臺大圖書館日文線裝書之整理與「長澤文庫」目錄製作」,詳述「長澤文庫」歷年整理紀要,以各種統計結果與發現。例如,透過本目錄之製作,彙整學者對於各筆典藏之描述與有關重要性之評析,進行統計後發現,本文庫的圖書資料涵蓋15大類132種主題,其中重要/貴重書約佔此文庫的70%;與長澤伴雄相關的圖書資料約佔35.5%;抄/寫本與刊本之比例約為66:34。此外,本目錄亦提供該文庫典藏圖書資料的年代分佈、貴重書清單、佚失資料清單等。
由於「長澤文庫」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大學接收自臺北帝國大學的圖書資料之一部分,而臺北帝大之圖書資料歷經戰爭建築毀損與移交前的散置,故自接收以後,有關此文庫的數量統計,一直存在甚大的疑點。因本目錄之編輯,已充分釐清實存與佚失之狀況,而得知目前臺大圖書館典藏之「長澤文庫」,現存823種(部)、1,600冊,約為購入當時的88%。 正確的目錄為圖書資料利用之鑰,相信本解題目錄之出版,將有助於學者對於此文庫之了解利用。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 長澤伴雄自筆日記 第一卷
Diary of Nagasawa Tomoo Housed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brary : A Transcription, Vol. 1



2013年12月出版,精裝,
NT$500(臺灣);US$50(海外)

本書為臺大圖書館根據特藏資料「長澤文庫」中的長澤伴雄自筆日記所編製的全文翻刻刊行本。
臺大圖書館自臺北帝國大學接收的圖書中之日文線裝書典藏包含「長澤文庫」,該文庫為日本幕府末年的國文學者兼和歌作家長澤伴雄的個人收藏,其中包含長澤伴雄本人的自筆日記、隨筆等珍貴文史資料。本書是合作計畫之成果,由日本鹿兒島大學龜井森先生進行長澤伴雄自筆日記之打字翻刻,預訂將23冊長澤伴雄自筆日記原本,分年出版為包含五卷(冊)的套書,此為第一卷(冊)。未來完成全部日記之打字翻刻後,龜井森先生將撰寫總解題與製作總索引。
臺大圖書館於2008-2009年間,曾出版「長澤伴雄歌文集:絡石の落葉」(一套3冊),本書可視為前一出版品之續編。長澤伴雄對於日本近代文藝與幕末文壇,具有相當的重要性。此與長澤伴雄相關的系列出版品,將可提供研究者重要的研究素材。

 

臺灣舊版地形圖選錄 : 東京大學總合研究博物館藏近代亞洲地圖資料典藏 臺灣篇(已絕版)



2013年5月出版,精裝,
定價600元

臺灣大學圖書館新近出版《臺灣舊版地形圖選錄 : 東京大學總合研究博物館藏近代亞洲地圖資料典藏 : 臺灣篇》,邀請郭俊麟主編,郭俊麟、魏德文、黃清琦、鄭安睎共同合著。主要是對於2011年東京大學總合研究博物館贈送給臺灣大學圖書館臺灣舊版地形圖數位檔作導讀與解說。
本書由東華大學郭俊麟助理教授撰寫「外邦圖的意義、典藏與臺灣舊版地形圖」專文,說明日本對「外邦圖」的定位和整理、研究現況。南天書局負責人魏德文先生撰寫「《臺灣輯製二十萬分一圖》導讀」,此套地形圖係殖民地官廳應急製作,魏先生細述清末到日治最初期此圖可能輯用的內容。青刊社地圖工作室負責人黃清琦先生撰寫「《臺灣假製二十萬分一圖》導讀」,以及「日治後期臺灣《五萬分一地形圖》導讀」兩篇,兩套圖皆是日本中央測繪機關陸地測量部所製作,前者採用1895年迅速測圖結果所縮製,後者為日治後期全日本統一格式的制式基本圖之一部分,係臺灣地形圖測繪「內地化」,實施正式三角測量及全套使用日本本土測繪規範。中興大學鄭安睎助理教授撰寫「《二十萬分一臺灣蕃地圖》導讀」,此圖為日本正在進行「理蕃」事業時,以尚未完成的《五萬分一蕃地地形圖》部分測量結果應急製作,兩者互相比對,或可印證一些原住民傳統領域和部落遷徙的事例。
透過本書對於東京大學總合研究博物館贈藏地圖數位檔之解說與導讀,提供讀者有關日治時期臺灣地圖測繪史,以及臺灣各套地形圖的版本分析等背景資訊,對於臺灣地理或歷史相關之研究與利用,具極深之價值與意義。

 

寶島回想曲──周藍萍與四海唱片



2013年4月出版,平裝,全彩,
定價450元

周藍萍先生(1926-1971)是戰後臺灣最重要的國語流行歌曲作曲家。膾炙人口的〈綠島小夜曲〉、賺人熱淚的黃梅調《梁山伯與祝英台》,都是他的作品。四海唱片公司由廖乾元先生(1926- )創立,是民國50年代最具規模的唱片公司。周藍萍與廖乾元合作,開啟了臺灣灌錄原創國語流行歌曲的濫觴,二人合作的唱片每每締造數十萬張的銷售天量。可惜周藍萍英年早逝,四海唱片逐漸淡出巿場,這一段臺灣唱片工業與音樂文化大放異采的歲月已不復為人們記憶。本書運用豐富的照片、文物、剪報資料、訪談成果,以深入淺出的筆法,娓娓陳述了周藍萍與四海唱片的傳奇,分析了周藍萍的流行歌曲及電影配樂名作,探究四海出版的各類唱片,也對於周藍萍與四海唱片,成為臺灣外銷輸出的文創軟實力有所著墨。。

 

臺灣大學圖書館館藏久保文庫漢籍分類目錄



2012年10月出版,精裝,
定價600元

本書是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所藏久保文庫的漢籍分類目錄,由周延燕女士編輯,本館出版。久保文庫所收為臺北帝國大學(今臺灣大學的前身)東洋文學講座教授久保天隨(1875-1934)的舊藏圖書。目錄以依經、史、子、集、叢五部排比,各部類目,依書籍實際存藏情形略作增刪,並附有書名與人名索引。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日本書紀影印‧校勘本 一 圓威本

2012年1月出版,精裝,定價600元『日本書紀』圓威本是日本室町時代的寫本,其原始版本是西元720年舍人親王選編的日本國家史書。該圓威本是國立臺灣大學典藏日文線裝古籍中的珍善本之最。本出版除完成全文打字與校勘,將全書彩色書影逐頁與校勘對照,以利辨讀之外,並且包含導讀性質的「解說」,以及有助於了解日本書紀相關用語之「用語解說」。此外,亦包含校異、以及「圓威本」與另一「御巫本」萬葉假名訓的對照。本書序文、前言、各篇凡例、「解說」、「用與解說」等均含中、日文對照,是珍本圓威本『日本書紀』堪稱完備的出版呈現。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館藏小川文庫目錄



2011年11月出版,
精裝,定價350元

小川尚義(Naoyoshi Ogawa,1869-1947),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教授,曾編輯《日臺大辭典》等多本語言工具書。1935年與淺井惠倫教授合著之《原語による臺灣高砂族傳說集》,記錄12種臺灣原住民語言,次年該書獲得日本學士院「恩賜賞」。小川教授是臺灣語言學的拓荒者,研究臺灣語言數十載,被中研院李壬癸院士譽為「台灣語言學先驅」。
小川教授蒐藏的圖書,存放於本館特藏組。「小川文庫」藏書有409種441冊,可分為語言學與聖經文獻兩大主題,其中聖經文獻,包含新、舊約全書與福音書等共177冊,語言種類多達50餘種,非常具有特色。本目錄為本館現藏「小川文庫」藏書目錄,每本藏書註明作品語言及該語言所隸屬的語系。另外,還刊載李壬癸院士所著之「台灣語言學先驅—小川尚義教授」及小川尚義教授的嫡孫小川克郎先生撰寫的「祖父小川尚義?思?出」。附錄有「小川文庫聖經文獻語言種類分析」,可提供有興趣研究聖經文獻的讀者參考利用。

 

日本民俗文化誌──古層とその周辺を探る

sp28.jpg

2011年09月出版,
精裝,定價900元

本書主要收錄國分直一教授自1970年代以後的文章,內容上雖然多以日本考古課題為主,但實際上的論述範圍則廣及東亞的大陸與海島,即其所稱之東亞地中海區域。議題則包括考古、語言、民俗、民族與文化人類學等各領域,處處展現國分先生自始以來過人的豐富組織力。整本書也像是一本東亞古代文化的大辭典, 詞目脈絡分明、交織出現於各個議題中。
在臺灣考古研究方面,本書在臺灣史前族群的來源與去向、風俗的形成與影響,或史書中的臺灣等議題上提供了動人的思考方向。除此,日本與臺灣同樣位於東亞大陸沿海,一方面有著海島的性格,另方面卻自始以來同樣受到東亞大陸的影響,因之日本的考古研究對臺灣也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文引自: 陳有貝, 2011,「國分直一與臺灣考古學」,《日本民俗文化誌》序)

 

日本民俗文化誌──文化基層與周邊之探索(已絕版)

sp29.jpg

2011年09月出版,
精裝,定價900元

本書主要收錄國分直一教授自1970年代以後的文章,內容上雖然多以日本考古課題為主,但實際上的論述範圍則廣及東亞的大陸與海島,即其所稱之東亞地中海區域。議題則包括考古、語言、民俗、民族與文化人類學等各領域,處處展現國分先生自始以來過人的豐富組織力。整本書也像是一本東亞古代文化的大辭典, 詞目脈絡分明、交織出現於各個議題中。
在臺灣考古研究方面,本書在臺灣史前族群的來源與去向、風俗的形成與影響,或史書中的臺灣等議題上提供了動人的思考方向。除此,日本與臺灣同樣位於東亞大陸沿海,一方面有著海島的性格,另方面卻自始以來同樣受到東亞大陸的影響,因之日本的考古研究對臺灣也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文引自: 陳有貝, 2011,「國分直一與臺灣考古學」,《日本民俗文化誌》序)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增訂善本書目



2011年6月出版,精裝,
定價1000元

由臺灣大學圖書館編輯,本校圖書資訊學系退休教授周駿富審訂。周教授自1995年起至2011年初,每週以一日之工,親入書庫清查每部圖書並考訂書目,歷經15載,終於在2011年6月出版。
本書著錄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現藏中文善本古籍,共收錄1,899部,其中經部244部、史部316部、子部364部、集部790部和叢部185部。清乾隆以前版刻,皆列入善本,而乾隆以後版刻,其有特色而顯著者,亦列入善本範圍,如嘉慶年間朱墨套印本,即其一例。內容著錄次序為:書名、卷數、冊數、撰述人、編者、注解者、版本、批校題跋年月、贈送者和登錄號碼,各項中無法考證者則闕之,叢書部份並詳列子目。
本書除了善本書目外,書前附有善本圖刻,書後則有書名與著者的「四角號碼綜合索引」,包含部首、筆劃、拼音和簡筆字的字首補助索引,以利使用者查閱。

 

歌壇春秋



2010年12月出版,平裝,
定價380元

慎芝與關華石曾製作電視「群星會」節目十五年,也是國語流行歌曲的推動者和高雅水準的建立者,至今受到推崇和懷念。 而這對夫妻檔早在民國四十七年,主持過正聲電台的一個帶狀節目,就是「歌壇春秋」,他倆掌握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如數家珍的為聽眾描述三○、四○、五○年代流行歌曲和歌星,在上海、香港以及台北各地的發展和特性。深入淺出的鑑賞樂曲、品論歌藝,與聽眾互動親切,還舉辦猜謎活動和聽眾歌唱比賽,也對禁歌發出不滿與質疑;這部「歌壇春秋」實在是流行音樂和社會文化史上最重要的文獻。汪其楣與台大圖書館合作,將三十萬字的廣播稿全文擷取精要,為今日的讀者及愛歌人編繹出版,讓五十年前的高品質節目內容,成為這本捧讀在手的經典小書。
手稿原著:慎芝 (1928-1988)、 關華石 (1912-1983) 民國元年出生於山海關外的廣東人,在天津長大,受傳統人文教育薰陶,到上海流行音樂界發展的關華石,與日治時代出生在臺中東勢的客家人,到無錫、上海度過童年和少女時期的邱慎芝,兩人戰後在臺北唯一的熱媒體——廣播電台相遇。於是這兩位理念與情懷相通、才華互補相惜的才子才女,結為連理,並開始攜手合作,連接起二0、三0、四0年代及日後,不同時空下的歌曲與人才。 這部正聲電台「歌壇春秋」的節目,就是每晚星光閃爍的例證,也是我們手中僅存的廣播鼎盛時代,字字珠璣的播音手稿。嚴謹又親切的風格,豐富而有品味的內容。更確立他倆製作六0、七0年代電視「群星會」節目,長達十五年的光芒、能量與影響力。
編繹校註:汪其楣 (1946—) 臺大校友,1968年中文系畢業,曾擔任文化大學、臺北藝術大學及成功大學等校戲劇及文學教授,也是臺灣劇場資深導演、編劇、製作人及演員。2007年親自演出《歌未央——千首詞人慎芝的故事》之舞臺劇,籌備期間與關、慎藏書及手稿結緣,促成臺大圖書館之「慎芝‧關華石手稿資料暨藏書展」。並完成《歌壇春秋》廣播手稿之編輯整理及校訂註解之工作。

 

 

王文興手稿集:家變與背海的人



2010年11月出版,
套書定價4500元

王文興手稿集》完整收錄小說《家變》與《背海的人》原始手稿,是臺灣首部以手稿形式出版的文學作品。手稿將我們帶到小說創作的初始、一筆一劃最初的模樣,忠實呈現王文興老師創作過程中的每一次猶豫、刪改,還原手稿背面潦草的註記、試寫,甚至是作者與自己的對話與詰問。在印刷術的限制下犧牲的文學想像,直到手稿曝光才得以重新呈現。
本書不僅具有高度的收藏價值,更提供了讀者一個深入閱讀王文興的全新角度。套書內容包括:

  • 《家變》手稿
  • 《背海的人》手稿
  • 研究集《開始的開始》:收錄五篇論文與一篇訪談,特別邀請臺灣、奧地利、德國與法國學者針對王文興與手稿研究相關主題撰文討論。
  • 導讀小冊《白的灰階》
  • 數位光碟《家變》與《背海的人(下)》抄正稿:完整呈現兩部作品的創作歷程。
  • 數位光碟《家變》與《背海的人》全文朗讀:這是作家一字一句朗讀兩部作品,使我們終於有機會聽見王文興讀王文興。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日文善本解題圖錄



2009年12月出版,精裝,
定價800元

圖書館於2009年12月出版特藏日文線裝書相關『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日文善本解題圖錄』。本書是臺大圖書館與日本九州大學由松原孝俊與中野三敏教授率領之書目調查暨解題撰寫團隊共同完成之成果;是以多年的書目製作校核之成果為基礎,遴選珍善罕本之貴重書資料118種,進行更詳細的解題說明並附各作品具有特色或重要資訊之頁的彩色書影編輯而成。由書目製作開始之時期計,是以十年完成之作。本書除包含本館典藏日文線裝書善本資料之書目與解題(含中、日文對譯)之外,亦將本書收錄之圖書資料中的重要藏書印,整理成「藏書印譜」一節,並以「名詞解釋」一節,針對日本時代分期、版本學、文學分類、文學名詞、歷史等相關的名詞,以及身分職稱、民俗故事、機關學塾、地名、人名等,進行詳細的名詞解釋。此外,又製作「中日文學關係與臺大圖書館典藏日文善本年表」(含「『年表』日文書籍書名假名」、「『年表』日文書籍書名羅馬拼音」),以及提供書名、編/著者‧畫者、主題分類、關鍵詞、書籍調閱號等多種索引。因此本書不只可以增進讀者對臺大圖書館典藏的珍善日文古籍資料之認知與利用,同時也是學習日本近代文藝與日本版本學最適當之入門書籍。洽購請至本校出版中心。

 

長澤伴雄歌文集



2008年7月出版,
精裝,整套不分售,
定價1200元

本書是臺大圖書館利用典藏的日文線裝古籍所刊行的第一種出版品,主要根據之典藏為「長澤伴雄文庫」中的歌文集。本套書籍包括以下三冊:
1. 長澤伴雄歌文集絡石の落葉:第一卷  和歌集  春夏秋冬
2. 長澤伴雄歌文集絡石の落葉:第二卷  和歌集  戀部  雜部  
詠史   長歌
3. 長澤伴雄歌文集絡石の落葉:第三卷文章索引
本套書籍內容包括原件典藏之日文手寫本的全文打字翻刻與有關長澤伴雄之解說,並附索引。長澤伴雄是日本幕末時期的日本國文學者,留下甚多屬於孤本類的手稿資料。臺大圖書館透過與日本研究學者合作,將之翻刻為易讀之現代打字刊本,有益於國內、外學者對於長澤伴雄與日本近世後期的文藝之研究。

 

聽見殖民地-黑澤隆朝與戰時臺灣音樂調查(已絕版)



2008年2月出版,
平裝,定價400元

1943年,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由黑澤隆潮等三人所組成的調查團渡洋來臺,完成了日治時期最大規模的全島音樂調查,又在九死一生中將調查成果帶回日本。他們為什麼要做此調查?他們的調查是如何進行的?完成了什麼樣的成果?這些成果有什麼樣的後續發展?他們眼中的臺灣音樂生活是什麼樣的情形呢?
本書利用調查團留下的一手資料,回到歷史現場,重建調查團的組成動機和調查經過,解析其調查方法和成果,並透過調查團的見聞,探討戰爭時期臺灣漢人音樂情形以及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音樂的變遷。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館藏大鳥文庫目錄



2007年5月出版,
精裝,定價500元

「大鳥文庫」原為大鳥圭介先生及大鳥富士太郎先生父子兩代所收藏之圖書,本館於臺北帝國大學時期購入。文庫圖書主題多與亞洲(尤其是中國與日本)歷史、宗教、藝術、地理相關,語文則涵蓋英文、法文、荷蘭文、西班牙文等多種西方語文。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館藏大鳥文庫目錄」除收錄本館現藏「大鳥文庫」809種1130冊圖書之書目外,另有本校外文系奇邁可教授、鮑曉鷗教授及歷史系陳慧宏教授之專文介紹,提供讀者閱覽參考。

   

《美援臺灣與狄寶賽先生》歷史紀錄影片

2007年05月出版,中文版DVD,
定價300元。

2008年07月出版,中英文版
DVD,定價600元。

美援對於戰後的臺灣重建與經濟發展十分重要,當時美援透過美國的工程顧問公司J.G. White Engineering Corporation參與對臺灣的經濟、工業、社會發展等建設的規畫與監督。在1950-1957年間,J.G. White公司在臺灣的企劃經理是狄寶賽(Valery Sergei de Beausset)先生。本歷史記錄片是臺大圖書館使用館藏說歷史,以「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應用服務分項計畫──九十五年度數位典藏創意加值公開徵選計畫」之經費,根據「狄寶賽文庫」中的各類史料,勾勒1950年代的美援臺灣建設,以及當時的企劃經理狄寶賽先生的生命圖像:從光復初期的臺灣經濟與美援背景,談到美援的運作方式、美援臺灣與第一個四年經濟建設計畫、介紹狄寶賽先生對臺灣經濟建設規劃的理念以及其參與美援臺灣建設的實例。
「狄寶賽文庫」各式媒體的資料十分豐富,包括美援臺灣建設相關的歷史文書檔案、1950年代的16糎(mm)彩色影片、幻燈片與照片等。圖書館並收有2005年4月91歲高齡的狄寶賽先生之談話實錄,使製作歷史紀錄片之資料極為豐富。此部紀錄片,也包含與美援臺灣建設相關的的耆老、專家如王作榮教授、王昭明、金懋暉、胡丕烈、姚興川、曹嶽維等先生,以及經濟學者吳聰敏教授談美援與狄寶賽先生。透過史料以及見證人,詳實話歷史,也透過彩色電影帶與照片,重現臺灣的早年風情,是圖書館實踐數位典藏加值應用、活用典藏資料的另一創舉。

  large_deBeausset-eng-1.jpg   deBeausset-eng-2.jpg

 

國立臺灣大學典藏古碑拓本—臺灣篇



2005年8月出版,精裝,
定價800元

《國立臺灣大學典藏古碑拓本—臺灣篇》之編輯出版,是將本校所分散典藏的臺灣古碑拓本資料,作完整呈現的努力成果。國立臺灣大學典藏有臺灣、琉球以及中國大陸的古碑拓本。臺灣古碑拓本之部分,主要是日治時期臺北帝國大學自昭和7年(1932)年至昭和12年(1937)之間所收集採拓,涵蓋年代起自康熙32年(1693),迄於昭和4年(1929)。該批拓本資料為本校接收之初,原由考古人類學系(現在的「人類學系」)所保存,民國86年部分移藏至研究圖書館。民國87年11月新總圖書館落成啟用後,再移藏至現在的總圖書館特藏組。但是,民國86年只作部分移藏,致拓本資料分散典藏之情形,一直維持至今。
清朝治理臺灣,關於文治、武備、社會治安、教育、行政方策、祀典信仰、風俗、農工商販、建設交通、墾拓開礦等各方面,均有相關碑碣之設立。因此,由碑碣文字,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及風俗民情之樣貌,是研究臺灣歷史可貴的史料。
本書所收錄的臺灣古碑拓本計204件,其中15件為本校人類學系之典藏。本校典藏之古碑拓本,因為採拓的時間較早,得以保留一些原碑已不存之碑文內容,對臺灣歷史人文之研究,是十分珍貴的素材。
古碑拓本原件因尺寸偏大,不利開放式陳列及提供閱覽。加上本校的拓本資料分散典藏,不便於學者之利用。本書在編輯過程中,將本校的臺灣相關拓本典藏加以彙整,編輯成影像全文對照之圖書,並就拓本內容相關人、事、時、地等作一考查;除了便利研究者查詢使用,也裨益資料內涵之永久保存。

   

 

田中文庫藏書目錄



1998年12月出版,
490面,含62面彩頁,
定價1000元

「田中文庫」之藏書以植物學﹑園藝學為主,亦包括少數哲學﹑歷史﹑語言﹑文學等方面之舊籍,共2446種3326冊,其中有不少植物學經典之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包括四種四冊西洋印刷術發明初期之刊本,即所謂的「搖籃期刊本」。本書除收錄「田中文庫」之中外文圖書目錄外,並附田中文庫藏書相關彩色圖片,如藏書票﹑藏書章﹑原收藏者之簽名,以及珍貴版本之書影及介紹等,足以提供讀者認識「田中文庫」豐富之內涵。



   

 

田中長三郎教授著作目錄



1998年12月出版,209面,
含31面照片,定價500元

田中長三郎教授一生從事柑橘研究,著作等身,其著作與譯述多達1300餘篇。本館特別收集日本已出版之數種田中教授著作目錄與本館之田中教授著作館藏目錄,加以彙整;故本目錄可說是田中教授著作目錄中之最完整者,同時於本館有收藏之資料書目之前附加「*」之註記,以供讀者了解何者為本館之館藏。本書書末附田中先生之生活翦影﹑手跡照片﹑部分著作之書影等照片集錦,讀者可由此書窺知田中先生一生之志業。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田中文庫植物圖譜(已絕版)



1998年11月出版,297面,
含181幅彩圖,定價2500元

「田中文庫」為日據時代台北帝大附屬圖書館第一任館長田中長三郎教授之私人收藏。田中教授是世界著名的柑橘專家,該文庫中大部分書籍是其購自義大利之德國植物學家暨藏書家Otto Penzig之私人藏書(內含植物學家E.F. Nolte之藏書),多數為十五至二十世紀初義大利文﹑拉丁文﹑英文等十餘種歐洲語文之植物學﹑園藝學著作,其中許多書籍含精美的手繪圖片。本圖譜即自「田中文庫」的不同年代﹑不同的書籍中,挑選一百八十一幅植物圖片,植種包括許多世界著名的觀賞﹑食用﹑藥用﹑有毒及香料植物,分佈地區廣被熱帶至寒帶﹑歐洲至新大陸,也包括一些臺灣本地自生或栽培的品種;每一幅手繪植物,不僅線條細膩,而且色彩豔麗真實,足可帶領讀者走進歷史的迴廊,體驗早年的植物學者在熱帶叢林﹑北極凍原﹑沙漠荒地等地區探險採集之艱辛;學術研究﹑休閒觀賞均宜,值得您典藏。



   

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特展專刊



1998年11月出版, 189面,含彩頁,
定價500元

伊能嘉矩先生為日本岩手縣遠野市人,1895年抵臺,翌年即以臺灣總督府囑託身份,開始在臺灣各地展開實地調查工作,一邊進行臺灣原住民之研究,一邊蒐集整理有關臺灣歷史與風俗習慣之資料,而留下許多珍貴之調查手稿與書籍﹑文物之收藏。本校1928年創校時,從伊能嘉矩先生遺族購入其部分之收藏,成立「伊能文庫」。伊能先生堪稱臺灣研究之先驅,在日本亦被尊崇為鄉土研究之典範。本館於去年新館啟用時,特舉辦「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特展暨演講會」,同時出版本書,呈現伊能嘉矩先生一生志業之梗概,以嘉惠學術界。本書登載數篇專文,分別介紹伊能嘉矩其人﹑本館所藏《伊能文庫》﹑伊能嘉矩的臺灣研究等,並收錄「伊能嘉矩年譜」﹑「伊能嘉矩著作目錄」﹑「伊能嘉矩研究目錄」等,可提供臺灣研究或平埔族研究之學者專家參考。

    

 

淡新檔案



1995年起陸續出版,4冊一組,1-4、
5-8、9-12、13-16、17-20、21-24、
25-28、29-32、33-36冊各為一組,
精裝每組新台幣12,000元整,
整組不分售、不含郵資

「淡新檔案」為清領時代淡水廳及新竹縣的行政與司法檔案,亦是清領時代臺灣府縣檔案之唯一現存者。據戴炎輝教授在《清代淡新檔案整理序說》記述,此批檔案在清末割據之際,由日本新竹地方法院承接,轉送覆審法院(即高等法院),再由覆審法院贈送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作為學術研究之用。戰後該批檔案移交本校法學院,並由戴炎輝教授主持整理工作,將此原已殘破散亂之檔案逐件予以裱褙修補,並有系統地將之分為行政、民事及刑事三門,門下再分類、款、案、件,民國75年該檔案轉由本館特藏組接收典藏,清點實得總案數為1143案、19281件。淡新檔案編輯出版的計畫始於民國82年,由歷史系張秀蓉教授、吳密察教授等專家組成編輯委員會,依戴教授之分類,訂定校註體例,逐類逐件校勘註釋,於民國84年出版第一至第四冊,涵蓋行政門之總務及民政類。基於推廣學術之責任,本館於民國86年起接續淡新檔案之編輯出版,敦請吳密察教授主持,率領歷史研究所學生 ,於民國90年出版第五至第八冊,涵蓋行政門之財政及建設兩類;民國93年出版第九至第十二冊,涵蓋行政編之建設、交通及軍事類;民國94年出版第十三至第十六冊,涵蓋行政編撫墾類;民國95年出版第十七至第二十冊,涵蓋民事編之人事及田房類;民國96年出版第二十一至第二十四冊,涵蓋民事編之田房及錢債類;民國97年出版第二十五至第二十八冊,涵蓋民事編之錢債、商事類及刑事編之總務類;民國98年出版第二十九至第三十二冊,涵蓋至刑事編之財產侵奪類;民國99年出版第三十三冊至第三十六冊,涵蓋至刑事編之風化類。《淡新檔案》至三十六冊已全數出版完畢。

   

 

歷代寶案(已絕版)

sp30_s.jpg

1972年出版,15冊,精裝

《歷代寶案》是琉球的首里王府將十五至十六世紀間,琉球與中國以及其週邊國家如暹羅(今泰國)、土耳其、巴基斯坦、馬來西亞、蘇門答臘等國的外交古文書加以編輯而成,其原稿涵蓋的年代起自1424(琉球尚巴志3年,明永樂22年),迄於1867(琉球尚泰20年,清同治6年),前後計444年。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所存之《歷代寶案》為1940年代在琉球抄寫而成,後來《歷代寶案》原件於地震與戰爭之故,已近全部損毀,現存於世的《歷代寶案》各種晒藍本與手抄副本中,臺大圖書館所藏的是最為完整、最接近原件原貌的一部。